科技资讯
  • 创新研究让机器人表面成输入界面 人机交互更流畅       在探索机器人与人类更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一项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导的创新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成果近日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发表,展示了机器人能够在不依赖复杂人造皮肤的情况下,感知并响应人类的触觉,标志着机器人在迈向智能化、人性化互动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传统上,机器人在感知人类触摸时面临诸多困难,通常需要借助昂贵的平板电脑或高科技人造皮肤来实现有效互动。然而,这种新方法巧妙地利用了机器人自身的机械结构,特别是通过模拟人类感知触觉的“扭矩感”机制,实现了无外接设备的触觉感知。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款装备6个精密传感器的机械臂,这些传感器能够捕捉到机器人表面任何微小压力的变化,并精确测量其大小和方向。随后,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会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触摸的精确位置,进而分析出人类的意图。这一系统不仅使机器人的整个表面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触摸屏,还避免了传统触摸屏的成本高昂、易损坏及布线复杂等问题。   “这意味着机器人表面成了一个无需额外成本的输入界面,极大地提升了人机交互的流畅性和直观性。”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Maged Iskandar表示,尽管目前人类仍需借助某些外部设备与机器人交互,但将机器人本身作为输入设备使用的理念,正逐步成为现实。   这一创新不仅在于其经济性和简单性,更为机器人交互方式开辟了全新的可能。尤其对于未来预计获得数十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大型人形机器人而言,这一突破或将推动其更加深入地融入人类社会,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互动。   机器人专家Calogero Maria Oddo认为,该研究巧妙地结合了传感器技术、数学模型构建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展现了极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由于该系统主要依赖软件而非昂贵的硬件设备,因此其推广和应用有望迅速实现。   然而,他也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如系统尚无法同时处理多个触摸点,这在复杂或不可预测的人机交互环境中可能构成挑战。此外,尽管所需传感器在市场上可购得,但其高昂的价格也是未来商业化进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之一。   展望未来,Calogero Maria Oddo设想了一个将基于皮肤的传感器与基于关节的传感器相结合的机器人触觉系统,为机器人提供更加全面、真实的触觉体验。他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机器人将能够更安全、顺畅地与人类世界互动学习,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吴双) 来源:人民邮电报
  • 高技术制造业提质增效潜力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较6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是产业综合集成配套能力持续加强、产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迈进的结果。高技术制造业提质增效,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含金量高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典型特征之一,集中体现在技术集成应用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一批原创性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推动生产线整体优化,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最终产出的产品,本质上是各类先进要素的集成,拥有较高附加值。两方面因素推动产业发展,底层逻辑是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环节,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拉高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细分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这一过程循环往复,为高技术制造业稳健快速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底座。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融合后对企业发展的倍增作用也十分明显。当前人才链与前三个链条的融合,在路径和模式上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很多实力较强的经营主体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在一线生产车间锻炼人才,通过研发资源共享培养人才的路径逐渐清晰,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四链”深度融合,为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当前,高技术制造业从前端研发到中端生产,再到末端的产品市场开拓等都有较大发展潜力。在研发端,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励着创新资源加快向细分行业涌入,创新模式的成熟、配套设施的完善,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更多高水平实验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在生产端,数字技术在生产流程广泛应用,生产过程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深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对生产流程、工艺的改造力度也将加大,整个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程度将稳步提升。在销售端,个性化需求催生出新的分销模式,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与销售之后的服务水平密切相关,由此带动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对整个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与技术实力持续提升的阶段,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提高行业的增加值,做好总量的积累,也能够吸引更多优质要素加快向高技术制造领域汇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如果不能及时壮大新动能的规模总量,往往容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成型起势,新动能的培育有了雄厚的产业载体作支撑,成长速度加快是必然结果。   实现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效协同、相向发力。支持的方式应符合产业成长规律,支持的重点应放在鼓励研发创新领域。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展高技术产业,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具体看,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做好研发基础设施区域范围内共享共用,发挥好高水平实验室在研发成果产出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做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形成要素按照配置规律自由流动的局面。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的模式,营造上下游良性互动、有序竞争的格局。发挥好标准规范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做实做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落地执行工作,发挥好政策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积极作用。做好相关的布局规划,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推动形成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位置布局具体产业的长效机制。(魏琪嘉 金天一) 来源:经济日报
  • 1—7月我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       1—7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快速增长,出口持续回升,效益稳步向好,投资保持高速,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生产方面,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主要产品中,1—7月,手机产量8.78亿部,同比增长9%,其中智能手机产量6.54亿部,同比增长10.6%;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86亿台,同比增长2.7%;集成电路产量2445亿块,同比增长29.3%。   出口方面,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6%,较1—6月提高0.2个百分点。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5%。1—7月,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8190万台,同比增长2.2%;出口手机4.3亿部,同比增长4.1%;出口集成电路1666亿块,同比增长10.3%。   效益方面,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62万亿元,同比增长7.9%;营业成本7.5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3362亿元,同比增长25.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7%。   投资方面,1—7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高2个和4.8个百分点。   此外,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0595亿元,东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506.6亿元,区域分化明显。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       解放碑地下环道无缝导航、长江航道智慧航运、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建设……这些场景的实现,其背后都有北斗系统的技术支撑。   9月3日,在北斗系统建设应用30年之际,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在重庆开幕。围绕“规模应用 生态赋能”,大会发布了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等系列成果,央地携手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   吹响产业发展“冲锋号”   “时空智能可赋能万物互联,借力时空智能,能实现空天信息无所不在的‘快准灵’服务,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时空信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已经呈现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格局。   李德仁介绍,202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发射30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我国卫星导航从‘0到1’的跨越。”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李德仁提出,未来,我国可以在遥感监测、交通监控、商业运输等领域持续拓展应用空间,依托“北斗+高精度室内定位”可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北斗+5G”可显著提升公共安全资源调配精准性,加速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   “当前,我国北斗规模化应用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建议,未来,北斗产业要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时空数据的赋能作用,拓展北斗高精度定位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场景,提升北斗应用普及程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北斗产业发展,大会成立了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组建的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由22位空天信息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代表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呼吁业界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多方协同攻关、共谋应用场景等5方面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标准引领和市场化推广   “中国时空推出的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能有效解决打车时定位经常出现飘移、步行导航时难以快速确定方向、主辅路难以自动识别等百姓日常出行的痛难点问题,且无须增加额外设备和成本。”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星网”)高级副总设计师王艳君介绍,今年年底他们将在重庆市开通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2025年面向全国推广。大会上,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和基于操作系统的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两项成果的发布,为重庆市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拉开了序幕。同时,中国星网携手重庆联合发布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双方携手建设的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时空数据有限公司(筹)正式落地。   “空天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至关重要。”中国星网董事长张冬辰表示,当前,中国星网正在联合重庆市先行先试,强化标准引领和市场化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打造规模应用示范样板。此外,中国星网还将在重庆部署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开展北斗规模应用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近年来,重庆积极抢抓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先机,打造了重庆数创园等北斗应用、卫星互联网特色园区,聚集了以中国星网应用公司、北斗智联、九洲星熠、零壹火箭等为代表的上下游企业100余家。   会上,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足重庆超大城市规模、地理形貌多样、产业门类齐全等特质,促进北斗与区域特色、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发布了16个空天信息大跨度综合应用场景。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揭晓了新一批空天信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到2027年,重庆力争打造千亿级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记者 雍 黎) 来源:科技日报
  • 新一轮细则落地 撬动“以旧换新”万亿市场       近期以来,随着中央明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部门接连部署,发布了最新的汽车和家电领域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地方上也在积极行动,湖南、广东、上海、江苏、青海等地纷纷发布相关实施方案。专家认为,随着政策加力扩面,消费品以旧换新涉及的万亿级别市场将加速开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   刚刚过去的周末,不少地方的家电卖场都迎来人流增长,很多消费者享受到了加大版的以旧换新“补贴礼包”。   例如,家住青岛的谭女士,9月1日在李村苏宁店选购了一台6599元的联想电脑,享受青岛以旧换新补贴1280元,店面优惠200元,最终到手价5119元,节省了1480元。谭女士选购时表示:“暑假期间我就对比价格,这次优惠力度很大,就果断下单了”。   这主要得益于新一轮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近期,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00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记者注意到,半个多月以来,商务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商务部等4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以及《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等文件纷纷发布。   具体来看,“加力”体现了补贴标准的进一步升级。其中,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方面,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7000元,分别提高至2万元和1.5万元;家电方面,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的15%补贴,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5%的补贴;还对家装厨卫进行了细化,并将电动自行车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本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力度显著加大,支持资金来源拓宽。体现了宏观政策在提振有效需求过程中,正在灵活调整,并针对居民消费这个薄弱环节重点发力。   王青还指出,同时本次支持政策力度显著加码,汽车、家电补贴近乎翻倍增长,支持范围也有进一步拓宽,将电动自行车等纳入补贴范围。特别是一些省份还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在实施方案中增加了“自选动作”,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   例如,广东发布的《关于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规定,除国家明确品类和标准的8类家电产品外,还结合广东实际增加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3类产品,以及各地市结合实际纳入补贴范围的其他N类产品,形成“8+3+N”产品类别;《湖南省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重点受灾地区个人消费品以旧换新,在国家政策允许自行制定补贴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在现有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   另外,上海、江苏、青海等地也于日前出台相关方案,在落实国家要求基础上注重地方创新,进一步明确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主要措施。   王青认为,结合各地配套资金安排,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合计资金支持规模将较大幅度超出中央财政下达的1500亿元。另外,一些厂家也会借势促销,进而形成累加效应,放大对消费者的真金白银优惠幅度。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进一步分析,《若干措施》中规定,“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用完的中央下达资金额度收回中央”。这意味着年底前新政策对家电、汽车等商品销售的撬动效应会全面释放。   根据此前国家发改委数据测算,目前,我国汽车、家电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加力扩面,这一万亿级别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潜力也将加快释放,从而为推动消费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冯琳判断,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整体商品消费增速的推升作用将达到2个百分点左右,下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记者 王文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 9月3日9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9月3日9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9月3日9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西昌9月3日电(李国利、崔婉莹)9月3日9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低轨星座系统新技术试验。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3次飞行。 来源:新华网
  • 山东青岛:海洋“黑科技”塑造产业新优势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张武岳)一片看似普通的白色纱布,遇水之后,迅速变成凝胶状物质,能够很好地贴合伤口,止血抑菌。这是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壳聚糖可吸收手术止血产品“术益纱”。“该材料在人体内7天左右即被降解,降解产物氨基葡萄糖可被人体吸收。”公司董事长聂仁克告诉记者。   广阔海洋之中,大量看似无用的螃蟹壳,正是“术益纱”的原材料。据聂仁克介绍,螃蟹中的甲壳素纤维带有正电荷,有抑菌作用,还能促进细胞再生。他们在螃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再从甲壳素中进一步提取壳聚糖,以壳聚糖为原料开展研发。凭借这一“黑科技”,他们推出壳聚糖基可吸收手术止血材料、创伤止血材料、组织修复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高端创新产品,打造海洋生物材料医疗健康护理体系。   2022年,博益特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在做好高端医疗器械开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壳聚糖材料医学应用科技高度和终端市场产品应用度,塑造产业优势。”聂仁克说。   海洋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是支撑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依托众多海洋“黑科技”,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这一赛道亮点颇多。   在位于山东青岛城阳区的逢时科技透明工厂中,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所有机器依照设定的程序工作,整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透明工厂占地18000平方米,总投资近5000万元,南极磷虾油制品生产规模国内领先。”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一飞介绍。   公司董事长高以成说,他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创建科研共同体,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8项,已获得30多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9项。自2018年公司创立至今,销售年复合增长率达341%,产品复购率达40%。   “磷虾产业在欧美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中国虽然是新兴产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姜国良告诉记者。   如今,青岛已发展成为南极磷虾科研力量及加工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当地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国家实验室等科研项目,形成系列技术成果,推动了从资源探测、生态捕捞、船载加工到陆基精深加工的南极磷虾全产业链技术进步。   据悉,青岛还将出台更多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来源:新华网
  • 2024年服贸会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       8月30日下午,国新办就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4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介绍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4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据悉,各项展览展示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特点是本届服贸会的主要特点之一。   据唐文弘介绍,今年服贸会将于9月12日—16日在北京举办,将继续秉承“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主题,着力实现“三个提升”,持续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服务贸易盛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是提升开放水平。今年服贸会将着力提升开放平台作用,高规格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800位中外嘉宾将齐聚一堂,进一步凝聚共识、共谋发展;高水平举办综合成就展,集中展示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高质量举办百余场论坛会议活动,发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等权威报告,与各国共同探讨发展新方向新路径。   其次是提升合作质效。今年服贸会,将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参会,其中葡萄牙、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首次线下独立设展。法国首次担任主宾国,并将围绕中法建交60周年打造特色国家馆。四川、海南首次担任主宾省,将举办特色展示和主题活动。目前,42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确认线下参展,37个地方交易团、中央企业交易团、中央金融交易团全部组建,将全方位促进精准对接,有望达成更多务实成果。   最后是提升创新动能。今年服贸会,各项展览展示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特点,重点展示卫星互联网、大数据和算力、零碳低碳等专精特新技术和应用,突出以生产性服务贸易赋能产业融合发展;集中展示数字文旅、智慧教育、智能体育等新服务、新场景,突出以生活性服务贸易激发服务消费潜能。会上,联合国邮政管理局、飞利浦等100余家企业和机构将进行成果发布,首发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等新技术、新成果,引领行业创新趋势。   此外,据司马红介绍,2024年服贸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举办的首场国际性大型展会,将继续秉持“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理念,聚焦“共享智慧服务,共促开放发展”,形成以峰会为内核、以“展览展示+洽谈推介+成果发布”为主体、以配套活动为补充的多层次活动框架体系。   一是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作为服贸会的“重头戏”,将在9月12日上午举办,将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围绕全球服务贸易前沿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开展研讨,凝聚全球服务合作共识,共促服务经济繁荣发展。   二是展览展示活动,包括综合展和专题展。综合展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将设置成就展、国别展、省区市及港澳台展、主题专区,重点展示服务贸易发展新成就、新趋势。专题展设在首钢园区,继续设置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旅服务等9个专题,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集群化、链条化办展优势,整合服务贸易优质资源,集中展示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及应用,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首秀场”。   三是洽谈推介,围绕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专题展内容,将举办首都国际医学大会等13场主题论坛、全球采购与企业出海论坛等89场论坛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等52场推介活动、院士圆桌会等25场边会。境内外商协会、重点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齐聚服贸会,进行相关标准、规则的交流研讨,推介发展政策、优势领域、合作项目。本届服贸会还建立了采购商邀请及促进交易合作机制,将邀请4万余名专业观众参会洽谈。同时,不断优化数字平台,新增交易匹配等10余项功能,通过展会联动有效促进投资和贸易合作。   四是成果发布,设置了线下线上发布厅,将举办首发、权威发布、服务示范案例发布等活动。有200余项融合创新成果将陆续发布,包括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为参展参会的客商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五是配套活动,将推出丰富多彩的商务考察、投资促进、文化体验等10场配套活动,既有代表行业发展前沿的中关村科技之旅,也有彰显首都特色的文化历史街区沉浸之旅,让参展参会客商多维度感受古都风韵、首都风范、北京风采。 (作者:子安)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北京互联网法院: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引发新的法律挑战       日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以及“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十大典型案例”。白皮书指出,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等,引发了新的法律挑战。   白皮书显示,自建院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19695件,结案214469件,其中著作权纠纷占比约62%。随着数据产品、数字藏品和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型权利客体的出现,法律保护需求日益迫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司法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引发了新的法律挑战,包括法律主体认定和责任分配等问题;同时,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在重塑市场结构,增加了案件审理中事实查明的难度。   据悉,十大典型案例中,4起案例与AI相关,包括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AI生成声音侵权案、“AI换脸”案以及AI形象构成对人格权侵害的“AI陪伴”案。   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一系列创新司法实践,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优化。在审理一系列涉人工智能案件中,坚持规则引领,鼓励新兴产业创新提质。同时,在“某科技公司诉自媒体名誉侵权”案、“网盘侵权行为禁令”案、“搬店软件”案中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北京互联网法院还大力促进平台经济的有序发展,如在全国首例“车联网”著作权案中明确共同侵权责任,引导智能网联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司法服务供给方面,北京互联网法院深化“1+N”巡回审判机制,设立数据权益巡回审判庭,推动普法活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该院“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解决电子数据存证难题,提高版权信息交互效率,降低维权成本。法官还积极参与立法论证工作,为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司法智慧。   为进一步服务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1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完善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做好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和审判工作,为数字藏品等文化产品数字化获取、开发与利用提供规则指引,加强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智能网联汽车、电商直播等数字消费领域纠纷化解,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等内容。 (作者:子千) 来源:人民邮电报
  • SaaS产业增速达到23.1% AI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作为云计算最上层、最接近用户的服务模式,因其轻资产、快速弹性、高效敏捷等特点,成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首选。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达581亿元,增速约为23.1%。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下,SaaS产业正迎来新一轮革新。   报告指出,我国SaaS产业历经20余年发展,目前正处于成长变革阶段。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我国SaaS产业起步较晚。从21世纪初至今经历了概念萌芽、探索转型、高速扩张、成长变革4个阶段。当前,产学研用各方开始挖掘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探索SaaS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交叉领域技术的融合,助力行业企业从“资源上云”到“深度用云”,带动产业新增长。   当前,我国企业级SaaS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细分赛道龙头显现。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3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达581亿元,增速约为23.1%。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规模仍稳步增长。随着行业加速出清,中国SaaS的每个细分赛道均显现头部效应,ERP、CRM、办公、人力资源、零售等赛道行业格局逐步稳定,演化为1至2家头部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   近年来,AI赋能加之海外市场探索,企业级SaaS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报告指出,伴随AIGC带来的“内容生产力”大爆发,SaaS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I大模型正在将所有SaaS重写一遍,未来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下,SaaS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革新。同时,随着国内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成为SaaS发展新蓝海,SaaS企业出海与SaaS服务出海两种模式并存,为国内SaaS服务商提供了新的机遇。   报告指出,尽管企业对SaaS认知和接受程度不断加深、市场需求逐渐旺盛,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供给方面,厂商获客成本高,营收增长难,可持续发展堪忧;需求方面,产品和服务繁多,缺乏评估标准,用户产品选型难。   报告提出,未来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商业落地阶段,仍会有大量中小型创新企业和投资公司涌入SaaS领域,为该领域注入新生力量。从市场分类来看,ERP、CRM、OA协同、财税、人力等通用型SaaS占据大部分市场,占比约为65%,零售电商、医疗、交通物流、餐饮等行业垂直型SaaS占比约为35%,但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零售、金融、物流等行业SaaS服务渗透率高于CRM、ERP、HRM、财务管理等通用型SaaS,平均渗透率超过20%,应用程度较高,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   报告指出,为应对SaaS服务范围扩展减缓、产业发展速度降低等挑战,可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改善SaaS产业环境;同时,要引导SaaS服务商积极拥抱AIGC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的交叉融合和深度创新,推动SaaS服务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转型,简化产品功能设计和交互流程,从而提升服务水平与用户体验。 (作者:苏晓)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