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出炉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中国持续大力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9%,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2008年起,中国每年都会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和进展。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中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截至今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应显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5亿吨,成交额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今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和成效。(记者李禾) 来源:科技日报
  • 工信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联合部署建设新材料大数据中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1个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据了解,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定位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基础设施,旨在立足机制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新材料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产品研发中心、数据基础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提供中心,主要功能为构建材料数据汇聚标准和融通平台、加强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材料数据软件产品开发应用、提供材料数据公益服务、加强材料基因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材料数据和技术国际合作等。   《建设方案》明确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一是搭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中心主平台,统筹建门户、出标准、定规则;布局以商业化运营为主的数据资源节点,负责采数据、用数据、保质量。二是建立数据流通应用技术体系,包括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共享机制、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三是优化新材料大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着力研发关键技术和软件,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公益服务。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和数据渠道,加强人才激励、培养和引进,强化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扎实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举办       10月24日至26日,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总体架构设计遵循“六大板块、全面联动”原则,设置了行业交流、综合展览、招商对接、路演推介、成果发布、智能体验六大板块,包含一场开幕式暨主论坛、一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讨会、五场行业交流活动、一场创新成果发布活动,以及展览展示和智慧出行体验活动。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设置了主题馆、品牌馆以及室外华为鸿蒙智行体验区,总展示面积约3.5万平方米。   主题馆划分人工智能大模型、钢铁大模型、算力和数据要素四大主题展区。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今年以来河北省在医疗、中医药、港口、化工、金融、政务服务等10余个领域协同构建的32个垂类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及主要成果。钢铁大模型主题展区重点展示河北省8个市的20家重点钢铁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情况。算力主题展区邀请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从上游算力芯片、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到中游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算力中枢的构建,再到下游数据中心、算力服务的汇聚,展示发展成效。数据要素主题展区将科普讲解与项目展示相结合,介绍数据作用和价值。品牌馆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行业通用大模型、低空经济、空天信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数字河北等八大数字经济领域核心内容。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智慧绿色“链”未来       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国内外300多家企业携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消费电子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趋势。   本届电博会以“绿色领航 数链未来”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消费电子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你好,笨笨,比个心吧!”在人工智能展区一处展位前,一位参观的市民朝着地上的机器狗喊着。话音刚落,只见机器狗突然直立身体,用两条前腿摆出了一个“心形”姿势,引来不少参观者纷纷与机器狗互动。   “我们这款小型机器狗可以通过后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满足家庭生活、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使用需求。”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郑绍珏说,比如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可以训练其成为很好的“导盲犬”。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郭奎龙表示,新质生产力加速了消费电子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等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操作台上,一个手握特制螺丝刀的机械手正在快速地给一块笔记本电脑电路板上紧螺丝。它能从装满不同规格螺丝的盒子里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螺丝,然后迅速、精准地将其放置在电路板的预定位置并扭紧。   “这是我们为笔记本电脑装配等领域专门设计的一款工业级具身仿生操作机器人。我们给它输入了数千张学习样本,使其能够精准地判断电路板螺丝口的位置,从而高效、快捷地完成任务。”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曹学为说。   本届电博会从会场设计到展品展示,全程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展品展示方面,还新增光储充、智慧出行、智慧能源、节能减排数字化等展示范围。   记者在海尔集团展位前看到,“海尔绿碳计划”的标志在展位入口处格外醒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海尔集团推出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海尔将旧家电回收后,还将进行循环再造。比如,一台空调拆解后可回收14.6千克塑料,可用于再造约5个猫砂盒。   本届展会从18日到20日在青岛举行,共设置“智慧家庭”“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数智生活”“数字消费”五大主题展区,展示范围覆盖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虚拟现实、智能制造、智慧出行等内容。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的300多家消费电子企业参展,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增加14%,涵盖55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首次参展品牌28家,品牌展商数量较上届增加10%。来自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商协会和采购商也参与了本次展会。(记者 王凯)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架设数字中国建设“高速路”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崛起与应用日益广泛的当下,算力需求该如何满足?前段时间于河南郑州举办的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与会院士、专家表示,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在逐步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总体布局,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   突破算力瓶颈 业内展望“超智融合”   国家数据局今年3月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历军表示,当前,包括超算中心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正逐步展现出算力资源网络化布局、算力供给多元化发展以及应用服务广泛普及的新态势。   “业界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挑战:算力中心运营模式尚显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产业软件应用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相对滞后,未能与硬件基础设施的升级同步并进。”历军说。   如何推进“超智融合”技术落地?与会院士、专家表示,国家超算互联网等先进算力平台的建设成为关键。   “相比国际顶尖水平,我国在高端AI算力设施性能上仍有一定差距,而抓住超智融合发展机遇,将有助于我们追赶性能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说。   据了解,2023年4月,科技部启动国家超算互联网部署工作。今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以互联网思维运营超算基础设施,形成了类电商的便捷服务模式,截至8月底,已链接超280家服务商,提供超6300件计算商品,可为上百个行业以及1000多个应用场景提供好用、易用的算力服务。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表示,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打破不同区域、主体、架构算力资源的底层差异,实现算力资源的标准化统一与跨区域调度,可成为“超智融合”演变的重要依托。   建设标准体系 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超智融合’不仅是技术叠加,而是综合超算与智算的能力与优点,拓宽科学研究思路,为产业创新开辟更为广阔的新空间。”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李明凤说。   协同发展,标准先行。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标准缺失成为限制发挥产业界多方优势的瓶颈。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算网一体化建设,28日召开的超算互联网分论坛上,国家超算互联网联合体与全国智能计算标准化工作组正式启动“超算互联网全国标准体系建设”。   据了解,超算互联网全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将率先开展《智能计算超算互联网参考架构》《智能计算超算互联网平台运营要求》等基础、平台类标准研制。后续将坚持问题导向,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引领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向服务、应用、管理等重点方向开展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定。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计算)副秘书长乔波表示,将持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理念,持续迭代完善超算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打造核心节点 促进区域算力协同   相关数据显示,河南服务器、智能传感器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5.4%和10%,全省软件企业800多家、大数据企业600多家,数据资源年均增长率约30%,各类数据中心存储容量超过25EB。   得益于数据资源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多元、网络低时延等优势,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已落地河南郑州。自2023年10月启动建设至今,核心节点工程建设正稳步快速推进。   与核心节点建设同期成立的“郑州先进计算研究所”,依托国家超算互联网开展国产超算基础软件研发,聚焦打造国产算力基础软件栈,并计划培养超5000名国产应用软件研发人才。   据悉,郑州节点建成后,将成为“超智融合”重要基础设施依托,通过整合河南地区的异构算力资源,实现超算与智算中心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协同。   “依托郑州核心节点与先进计算研究所,预计至2025年底,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将汇聚超500家服务商、10000多件计算商品,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总体布局。”历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国家超算互联网与郑庆哈城市算力网互联互通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全国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郑庆哈城市算力网作为跨区域协作样板,构建起省辖市内1毫秒、郑州到庆阳5毫秒、郑州到哈密20毫秒的三级算力时延圈,形成了以庆阳、哈密为“算力供给站”、郑州为“算力中继站”的“三角”数算电融合体系。该体系实现多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共享,为中西部地区的科研创新、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算力。(记者 李文哲)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新华社西昌10月10日电(李国利、崔婉莹)10月10日21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8次飞行。 来源:新华社
  • 六部门发文:2026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       10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明确,到2026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数据服务、训练数据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确权、数据资源定价、企业数据范式交易等方面制修订30项以上数据领域基础通用国家标准。   根据《指南》提出的建设思路,数据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通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融合应用、安全保障等7个部分。   《指南》还详细列出了国家数据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具体而言,数据基础设施标准主要涵盖存算设施、网络设施、流通利用设施等;数据资源标准主要涵盖基础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主体、数据治理、训练数据集等;数据技术标准主要涵盖数据汇聚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流通技术、数据应用技术、数据运营技术、数据销毁技术等;数据流通标准主要涵盖数据产品、数据确权、数据资源定价、数据流通交易等。   例如,在网络设施标准中,5G网络数据传输标准主要规范5G网络数据的接入、传输与管理,包括5G网络数据管理、接入要求、传输质量控制、传输协议、传输功能检测、传输性能检测等标准。在训练数据集标准中,训练数据集采集处理标准主要规范适用于大模型训练数据集的采集与处理要求,包括训练数据集格式要求、分类分级、采集性能、分析监测、质量要求等标准。   据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和有关部门将强化组织保障、增强协同合力,确保数据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推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有效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记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百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国内首次在轨构建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在金属及合金凝固机理、功能晶体、舱外材料暴露等方面获得系列进展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研制了多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晶体材料……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9月25日,中国载人空间站2024年空间科学与应用学术年会在陕西西安开幕,来自全国16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机构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的战略思考与布局、空间科学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发展等开展交流研讨。   “自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上行载荷及实验样品近1.8吨,随载人飞船返回近100公斤、6批次近百件样品。”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吕从民在会上作了《载人空间站科学与应用进展》主题报告。   大会邀请了8名院士专家作特邀报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在作《空间站应用方向思考》特邀报告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和统筹空间站应用规划布局,高效推进高水平实验项目,打造优良的研究生态,探索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办,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首次各学科方向集中交流的学术大会,后续计划每年举办一次。(记者王禹涵)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亮相柏林       近日,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CINOVA H2,在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上正式发布。   该车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公司主任设计师梁才国介绍,该车搭载氢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和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该车“装得更多、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在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发布。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列车采用4辆编组,配置960千瓦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最高运行时速可达200公里。列车拥有全球最长的续航里程,以时速160公里运行时续航达到1200公里,时速120公里下续航达2000公里,时速80公里下续航达3000公里。同时,列车加氢速度快,注满一次氢气只需要15分钟。   梁才国告诉记者,列车上氢燃料电池的整个反应过程只生成水,列车行驶全程“零碳”排放,不产生任何空气污染物。按照年均运营30万公里估算,该车每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67亩。同时,列车创新循环利用技术,将废水、废热“变废为宝”。氢燃料电池反应排放的水经净化处理实现再回收,可满足全车用水需求。氢燃料电池的冷却废热通过再循环,可用于冬季空调采暖。   据了解,“中国城际之星”CINOVA是我国首个城际市域动车组技术平台。此次发布的CINOVA H2,是该平台下首款氢动力列车。该列车运用场景广泛,可用于国内外非电气化铁路区域,替代传统内燃动力车辆。(记者宋迎迎 通讯员邓旺强) 来源:科技日报
  • 重庆首个网络安全知识库大模型发布       重庆首个网络安全知识库大模型“两江智网星CyberStar”近日在重庆两江新区发布。该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构建全面、精准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   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但网络安全领域知识广泛复杂,相关人员缺少快速查询网络安全知识的渠道。“两江智网星CyberStar”可对网络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并准确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杜术林表示,“两江智网星CyberStar”可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网络安全知识与最新前沿动态,为从业者提供权威知识支持和实践建议,为推动网络安全行业智能化发展贡献两江力量。(记者雍黎)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