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光衍射条件下可运行的微型机器人面世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步行机器人,能在可见光衍射极限下运行。它能够前往特定位置,如组织样本内,以普通显微镜无法做到的方式进行近距离成像。这是微型机器人技术与衍射光学成像技术“联姻”的产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研究团队巧妙地将纳米级厚度的机械膜、可编程纳米磁铁,以及衍射光学元件三者结合起来,打造出了这款新型机器人,为以前无法实现的任务开辟了新的解决之道。这些任务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可调谐、移动亚衍射光学,以及超小力感应等。   此前最小步行机器人的直径介于40微米到70微米之间,但新衍射机器人的直径仅为2微米到5微米之间。实验显示,在磁铁的精准操控下,这些机器人能像尺蠖一样在坚硬的表面蠕动,也能在液体中自由“游泳”。较大机器人的行走速度为16微米/秒,而较小机器人的行走速度则高达34微米/秒,均超越以往的微型机器人。   测试结果表明,这款机器人可以辅助超越传统光学限制的高分辨率成像,具备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小至1皮牛(10-12牛)的力。这些卓越的特性使得这款机器人可用于基础研究(如探索DNA结构),也可被部署在临床环境中。   团队强调,最新研究在微型机器人技术和光学工程之间建立了交叉点。这些衍射机器人在运动性能、光学操纵和亚纳米力灵敏度探测等方面,均展现出极佳性能。(记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搭建更多应用场景是系统工程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注重搭建更多应用场景,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不仅是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环境优化等措施,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可以针对创新需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完善数据开放共享相关政策,促进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数字经济企业落户发展。   企业是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主力军。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携手共进,开拓数字技术应用的新边界。例如,可以借鉴上海市杨浦区发展数字经济的相关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   此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鼓励消费者尝试新技术、新产品,为数字经济的市场验证提供反馈;教育机构要注重培养更多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为数字经济搭建更多应用场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充分激发数字经济潜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李治国) 来源:经济日报
  • 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1188.4万台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获悉,截至10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1188.4万台,同比增长49.4%。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339.1万台,同比增长34.3%;私人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849.3万台,同比增长56.4%。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在大会期间发布的《2023—2024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下一步,政策导向将注重分场景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从提升充电设备质量、加强地方充电运营管理和提升用户充电体验等方面推进产业品质提升。   《报告》指出,我国正积极推动充电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快速充换电、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移动充电和光储充综合能源等,并致力于构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以支持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报告》分析,在充电安全方面,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等发布,强化充电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各地也在积极完善政府监管平台功能,注重安全监管;在标准法规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运营,地方开始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行为。   《报告》认为,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我国充换电行业已初步构建了充电安全保障体系,但仍需在车辆本身和动力电池安全、充电设施本体安全、充电连接以及接口安全、充电信息安全等方面加以重点关注。   据悉,《报告》自2016年以来已发布7期,主要包括产业现状、政策体系、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安全保障体系、充电信息平台、发展展望等内容。(记者 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2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通知明确了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通知强调,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升级优化现有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加强校际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通知提出,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 中俄科学家研制出抗极寒材料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在极寒条件下(-150℃)仍能保持机械性能的新型复合化合物。   研究团队此次在金属和金属玻璃化合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层状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在极低温度下不会发生脆性断裂。   新材料在受到冲击时也不会碎裂成许多碎片,这与晶态和非晶态金属合金边界上的特殊瞬变过程有关。在这一边界出现裂纹会导致裂纹尖端前的原子跃迁,从而引起材料强烈的局部加温。加温后的金属更具可塑性,会改变断裂性,抑制裂纹扩展。这使得样本在低温条件下仍能保持强度。   正在研发的这种以晶态金属和金属玻璃为基础的复合材料易于获取,而且很容易加工改造。其制造技术基于不同成分材料的传统焊接。团队从理论和实验上已确定了在各成分良好“关联”的条件下金属玻璃不会产生结晶的有效温度。   未来,团队计划改进这种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他们还将改善其成分,以提高低温条件下的机械强度和抗辐射能力。   团队认为这项成果可用于制造在低温或超低温条件下运行的机器部件和结构,在航天、低温工业和极地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张浩) 来源:科技日报
  • 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在南极大陆建成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在12月1日世界南极日到来之际,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后,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大气本底站站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的本来面目。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介绍,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南极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记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   《报告》显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专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打造“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产业新格局。一方面,随着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中国科学院报告研判125个科学研究前沿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泉)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轴子暗物质探测、表观遗传时钟……27日发布的《2024研究前沿》报告和《2024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遴选出2024年全球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25个研究前沿,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判。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旨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分析未来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学突破,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报告遴选的125个研究前沿包括110个热点前沿和15个新兴前沿,涵盖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   “报告显示,全球科学界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应用试验持续拓展。其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下一代高性能通信、未来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成为重点探索领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据介绍,“研究前沿”和“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年度报告已连续多年发布,报告研究方法持续优化,核心内容不断丰富,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 来源:新华社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圆满完成飞行试验       11月27日10时00分,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点火升空,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两级构型,各级均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全箭长度47.3米,箭体直径为3.3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19吨,起飞推力28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吨。火箭二子级采用新研模块,即单层共底贮箱及隧道输送管方案,缩短了子级长度并实现箭体减重。火箭一子级采用4台天鹊12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二子级采用单台真空推力为85吨的天鹊15A液氧甲烷发动机,同时配备一套云鹊辅助动力系统,用于实现火箭末子级的精确调姿、末速修正、推进剂沉底、变轨、离轨等功能。   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制,在朱雀二号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改进。该火箭是国内首款采用全过冷加注的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并采用国内首创的液体运载火箭双低温单层共底贮箱。天鹊15A发动机采用国内首创大尺寸高精度铌合金喷管加工制造技术。另外,本次任务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是国内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基于概率的大风区飞行载荷计算方法、级间分离取消正推火箭方案,以及火箭滑行段推进剂间歇沉底方案。   据悉,未来两年,蓝箭航天两款朱雀系列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朱雀三号将进入稳步运营和商业化发射阶段。(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提出到2027年底 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记者11月25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日前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5G规模赋能成效凸显。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新消费新体验不断丰富。面向工厂、医院、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领航者,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5G产业供给不断丰富。5G-A国际标准参与度持续深化,5G国内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完善,5G融合应用标准超150项。 《方案》围绕“应用升级,推动多方位深度赋能”“产业升级,构筑全链条发展支撑”“网络升级,提升全场景服务能力”“生态升级,强化多层次协同创新”等方面作出系列部署。 其中,在应用升级方面,《方案》提出5G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5G赋能生产经营提质升级、5G助力公共服务普惠升级,包括“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创新,实现5G新通话用户规模突破1亿”等。 在网络升级方面,《方案》提出纵深推进“宽带边疆”建设,加速5G网络向乡镇、行政村、近海、边疆等区域延伸,积极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增强网络覆盖能力。深入实施“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深化政务中心、文旅场所、卫生健康机构等重点场景覆盖,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网络服务。加速推动5G轻量化(RedCap)县级以上城市连续覆盖。加快5G-A商用网络部署,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