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规模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效益分项指标增幅位居世界第二,持续发展分项指标大幅提升,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比重实现四连增。   报告认为,要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创新效能,加速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中国制造强国进程行稳致远。   据悉,“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发布,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五个分项数值构成,已成为客观评价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性指数。 (记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 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获悉,低空经济发展司已正式成立。   低空经济发展司的具体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近日,低空经济发展司召开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和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   在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上,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相关领域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推动低空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进行交流。   在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上,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与通信、导航方面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就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进行交流。(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信部: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       记者12月30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自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以来,“5G+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我国5G基站总数超400万个,面向行业的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7万个,“5G+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建成700个高水平5G工厂。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5G+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一方面,仍存在产业供给不够、综合应用成本较高等问题,“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5G-A技术加快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工业5G独立专网探索更加活跃,为“5G+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新机遇。   《实施方案》通过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大方面能力,引导新阶段“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升级网络设施,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方面,加快工业5G虚拟/混合专网建设应用。支持大型企业、特殊行业领域采用符合无线电管理要求的频率资源,试点建设工业5G独立专网,加快工业5G独立专网在设施建设、应用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在升级融合应用,提升行业赋能能力方面,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链网协同”行动,持续实施5G工厂“百千万”行动。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高标准数字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工信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预计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面向2025年,会议提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12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方面,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强对工业大省运行调度和督促指导。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的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落实。启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推动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展望2025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重点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发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其中,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统筹推进锻长板和补短板,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   在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会议提出,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会议提出,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会议提出,完善“双千兆”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力争累计建成5G基站450万座以上。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将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为充分释放企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近日,国家数据局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数据发展和安全,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关键,以健全企业数据权益实现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分类推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企业竞争力,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从健全企业数据权益实现机制、培育企业数字化竞争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协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领域实际,高质量推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指南》提出,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以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问题为目标、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以场景数字化为切入点,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精准识别数字化转型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坚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指南》从分步组织实施、聚焦场景突破、强化分类推进、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南》提出要从制定转型规划、组织落地实施、开展成效评估、推进迭代优化等方面分步组织实施工作。在聚焦场景突破方面,提出要强化研发设计云端协同、推动生产过程智能转型、加速运维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经营管理流程优化、提升供应链弹性和韧性、探索跨场景集成优化。在强化分类推进方面,《指南》提出,行业龙头企业要引领“链式”转型,大型企业要加速“整体”转型,中小企业要实施“梯次”转型。在强化政策保障方面,要加强组织落实、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服务支撑、加强试点推广、强化数据驱动、加强安全保障、建设人才队伍。《指南》还提供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以供参考。(记者 武聪)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突破450万家       记者12月23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根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呈迅猛增长态势。   从产业分类来看,我国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数量达216.69万家、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数量达196.25万家、数字产品服务业企业数量为23.63万家、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数量为20.82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7.60%、19.64%、16.70%和8.92%。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山东三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位于全国前三,分别为75.35万家、44.04万家和40.03万家,占全国总量比重分别为16.47%、9.62%和8.75%,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6.68%、21.31%和14.69%。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表明,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创新等举措,已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记者 李昱佑)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5G用户数突破10亿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记者黄鑫)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56%,占比较上年末提高9.4个百分点。   我国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截至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2%;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2亿个,比上年末净增6360万个;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15.6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380万户。   电信业务收入平稳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947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3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完成包括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3952亿元,同比增长7.9%,占电信业务收入的24.8%,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 来源:经济日报
  • 世贸组织呼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       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报告,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   报告称,人工智能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人工智能相关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并重新定义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同时,人工智能监管方法呈碎片化趋势,可能对小微和中型企业的贸易机会产生显著影响。报告概述了各国政府在本国、地区和国际层面为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而采取的举措。   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该报告旨在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世贸组织如何确保全球共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以及如何以全球协调的方式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报告警告,各经济体之间以及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人工智能鸿沟不断扩大,带来巨大风险。报告呼吁加强数据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值得信赖,并厘清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   报告表示,作为谈判、讨论和制定规则的多边机构,世贸组织可在提升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的同时限制其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斌杰)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       本报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喻思南)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近日发布。《蓝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尤其是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科技期刊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蓝皮书》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从2022年的5163种提升至2023年的5211种,新增加的48种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据统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刊均总被引频次为617.34,增长10.37%,刊均影响因子为0.717,增长15.83%。随着学术影响力提升,我国越来越多的英文科技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