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海量跨境电商如何秒通关       据云擎数据测算,今年前8个月,全国口岸共申报清单近50亿票,平均每月6亿余票、每天2000余万票,比同期报关单申报量多出近2个数量级。特别是今年“618”大促期间,外网进出口量系统最高处理速度达8.5万票/分钟。   跨境电商作为数字贸易的典型代表,具有“信息化、瞬时化、海量化、碎片化、隐匿化”等特点,其中海量化特点尤为突出。   海量数据带来了巨大的通关保障压力,且随着业态不断发展,压力会越发增加。如何保障数据和系统顺畅运行流转,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海关监管与业务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全国海关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加快智慧海关建设。目前,海关总署已经完成了智慧海关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推进方案,初步构建了智慧海关的“四梁八柱”,形成了“四全”“六化”“五平台”“三机制”的整体框架。其中,“五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和监控指挥平台。   “全国海关正逐步将这些成果应用于跨境电商系统升级中。”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的“科技助力跨境通关暨跨境电商通关技术保障压力测试”研讨会上,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海关科技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了寄递渠道一体化监控分析平台,加强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处置异常单证。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开发了身份信息验核模块,以确认交易真实性。下一步,海关科技部门将利用基础设施平台进一步升级跨境系统硬件环境,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   在跨境电商领域,海关科技部门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如支付信息验核、身份信息验核、物流信息验核,以及税单电子支付、税单电子打印等。预计今年年底前,海关科技部门将上线跨境电商出口系统与舱单系统的自动对接功能,实现单证放行与舱单核注核销联动,减少企业跑腿次数,便利现场关员操作。   以智慧海关建设为契机,在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上,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做好大促期间压力测试与技术保障。海关科技部门进一步升级优化跨境电商通关系统,完善技术运维保障体系,强化风险管控,全力保障“618”等大促期间跨境电商通关平稳有序。   “多年来,我们坚持每年大促前开展跨境电商全链路压力测试,就是为了确保跨境电商业务在高并发、大流量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广州海关科技处副科长曾聪说,开展压力测试是检验系统稳定性和韧性的有效工具,能够为应对突发情况做足准备。   “每年大促前,海关科技部门会主动对接大型电商企业,掌握企业促销活动安排,预估总业务量,详细了解企业在促销活动期间的清单推送数量和集中推送时间,研究预判跨境业务流量走势高峰。”菜鸟集团全球进口供应链关务总监余鹏程说。   针对跨境电商大促期间业务高峰,海关科技部门组建重点技术保障团队,重点在数据申报、数据交换等系统关键流程环节开展监控巡检,加强7×24小时值班值守和运行监控,加强对系统运行状况监控预警,实时连线业务部门、电商平台企业,保证系统全程运行平稳高效。(记者 顾 阳) 来源:经济日报
  • 华为三折屏手机为何引热议       华为日前推出全球首款最大、最薄的商用三折叠屏手机,不仅掀起预售热潮,也在海内外引起热议。   量产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是国产手机技术创新的缩影。多年来,国产手机一直紧跟苹果、三星手机引领式创新的步伐。事实上,自三折叠屏手机概念的提出已有时日,但概念机与量产机在生产目的、设计特点、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三折屏与两折屏相比,不仅是外形上的变化,也意味着铰链、屏幕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回应了用户在硬件可靠性、轻薄性和屏幕质量等方面的关切,展示了国产手机的硬实力。   这体现了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领跑地位。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换机周期拉长,市场增长放缓叠加需求升级,面对持续提升的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本,国产手机纷纷向高端市场迈进。近年来,折叠屏手机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华为率先推出颠覆性、创新性的三折叠屏手机,表明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正从追赶走向引领。此次华为与苹果同日发布手机新品,外媒认为“这是一场品牌影响力的较量,也可从中一窥中美的科技实力”。   三折叠屏能否成为折叠屏手机未来的主流形态,仍是未知数。目前,折叠屏手机已经有了横向内折、横向外折、竖向折叠等多种形态,三折形态迎合的是商务人士、科技爱好者等少数用户群体的需求。此次华为公布三折叠屏手机价格近2万元后,不少网友大呼太贵。事实上,三折叠屏手机因为技术、配置成本高昂,有自己精准的市场定位,目前还不太可能成为普及产品。也正因如此,没有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薄,三折叠屏手机短期内也很难大幅降价。同时,三折叠屏手机还需持续在轻薄耐用方面下功夫,才能获得更多用户青睐。   但可以肯定的是,三折叠屏手机是智能手机迭代升级的重要一环。有网友看到三折叠屏手机展开的屏幕尺寸后笑称,“多年后,自己默默从口袋中掏出了一个液晶电视”。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智能手机的升级方向。自2018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并延续低迷,唯有折叠屏手机逆势增长且增速稳定。原因就在于折叠屏手机的外观形态与之前的平板手机、曲面屏手机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解决了便携性和大屏幕共存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显然,无论以何种形态,向着更大屏幕迈进仍将是智能手机孜孜以求的方向。   三折叠屏手机将给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注入更多新动能。今年以来,手机市场迎来新一轮换机期,人工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5G手机等新品密集发布,释放了消费需求,助力手机市场走出低迷、实现增长。三折叠屏手机也将为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随着三折叠屏手机量产,行业供应链不断完善,也将给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带来更大机遇。   存量中仍有增量,好产品总有出路。三折叠屏手机的火热预售表明,国产手机乃至中国制造,只有依靠颠覆式创新、原始性创新,才能立足市场,赢得未来。(记者 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
  • 用科技创新惠农兴农       在新疆且末,借助盐碱水还原海水技术和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10万尾优质海洋鱼成功落户沙漠腹地,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在浙江青田,标准化冷链包装流程使杨梅保鲜期大幅延长,新鲜杨梅得以远销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量价齐升让果农鼓起“钱袋子”……放眼各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是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绿色转型。近年来,伴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在农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农业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的接连涌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面貌。不过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核心种源、农机装备等领域还存在提升空间,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仍有较大潜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以技术变革带动理念变革、模式变革、产业变革,加快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科技基础。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避免科研、生产“两张皮”,必须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导向。一方面,聚焦核心种源、农机装备、耕地质量、节能节水等关键领域,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地情,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一体化创新,以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通过搭建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强化科技驱动力,在盐碱地改良、耐盐碱作物选育、智能化农机装备、盐碱地生态治理等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持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将助推农业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完善协同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加快迈向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重要的发力方向。农业企业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大市场,在汇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须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着力培育更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密切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涵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让农业科研成果产得出、用得上、能获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助力增产增收。   培厚人才土壤,激发创新活力。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离不开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支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培养契合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出的部署中,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自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以来,科技小院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开展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开辟了乡土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颇具启示。面向未来,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用好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模式,以培养、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积极性,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必将更加澎湃。   (作者:史志乐,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 交通大规模设备更新稳步推进       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能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同时提升交通领域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果和项目进展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更新需求迫切   4月18日,宇通重卡第三批20辆513底置换电牵引车成功交付给广东省阳江市源强运输有限公司,以支持其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从2020年开始,我就在考察纯电重卡汽车,这两年终于换上了,效果是真的好。”广东省阳江市源强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成多说,“通过设备更新,我们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谭成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柴油车一公里成本大约3.5元。更新为电车之后,一公里最多需要1.5千瓦时电,加上过路服务费等,一公里成本约0.9元。如果一天跑500公里,相较柴油车每天能省下1000多元。“源强运输公司每年运输量大约120万吨,车辆的设备更新周期是5年到8年,从2023年7月至今已陆续更新了40台纯电重卡。”谭成多说。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凤振华介绍,“交通运输行业设备规模体量较大,设备更新需求迫切”。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拥有铁路机车2万多台、营运汽车1200多万辆、水上运输船舶约12万艘、公共汽电车近70万辆,这当中有部分设备老旧,能耗排放高,是需要更新的,更新体量规模较大。为了推动设备更新加快落地,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了周密部署。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邮政快递老旧设备替代、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标准提升七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和北斗终端应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有序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7月29日,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印发《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为此轮交通运输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拉开序幕。随后,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接连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关于做好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动老旧营运柴油货车、老旧营运船舶进行设备更新,明确补贴资金支持,政策持续深入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   “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交通运输设备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以点带面实现突破性进展,能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凤振华说,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交通运输装备设备推广应用,还能带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各环节设备技术水平提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各地加快落实   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各地积极部署响应,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设备更新工作。   北京市通过摸底发现,全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条,里程836公里。其中,运营时间超过20年的线路有4条,10年至20年的线路有13条,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进入更新改造高峰期,且部分设施设备需整体更新。   北京市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牵头对更新改造机制进行了优化,会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并印发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关于较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联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投资规模超过2亿元的信号、车辆(不含厂修)等系统性改造项目的申报及联合审查机制。   目前,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更新、5号线信号系统地面设备更新改造、10号线信号系统整体更新改造工程已按照管理办法完成或正在开展联审。   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以推动新能源转型为重要方向。根据前期摸底,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各类经营性运输装备存量近50万台,但新能源装备占比不足10%。   “近年来,四川省在支持设备更新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相关支持政策对于引导企业更新新能源公交、船舶、货车等作用有限,特别是在目前全省运输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效益下滑、资金承受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难以一次性投入巨量资金进行批量更新换代。”四川省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四川省在中央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基础上,一方面统筹用好省级既有政策,统筹用好城市交通发展奖励、扶持内河水运发展“以奖代补”、平安渡运、普通国省干线智能运行网及智慧客运枢纽建设、公路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及服务区建设、新能源货车和氢能源汽车通行优惠等既有政策,全力推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另一方面新增省级支持政策,与中央政策错位支持、协同发力。新增省级政策重点支持具有公益和社会属性的设备更新,以及氢能源在城市公交中的应用和嘉陵江电动货运船舶试点。   “各地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凤振华说,加快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设备,带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充换电、加氢加注等配套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老旧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更新升级,推动设备存量资源转化为优质增量。   政策还需完善   “希望我们的补贴政策还能更加精准,不断完善,让更多运输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谭成多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由于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发展情况不一,在推进过程中因地施策、流程优化、政策宣贯等还需逐步落地细化,一些企业对政策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除了资金补助,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例如与电动汽车配套的充电桩、换电站等设备,政策的支持结构还有一定优化空间。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通过支持交通运输设备更新,到2027年,交通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对此,专家建议,要开展好老旧车船摸底统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同时做好企业设备更新意愿调研,形成设备更新需求清单以及配套服务需求清单,精准指导企业做好报废更新工作,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针对政策传达难、企业申报难的问题,应不断畅通政策渠道,优化申报流程。”凤振华提出,要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实现一站式补贴申领操作,提升企业设备更新申报的便利性,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积极研究政策,用好用足财政资金补贴、超长期特别国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尽可能产生“乘数效应”。强化多部门协同,发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当地发改、财政、商务、工信等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加强政策设计,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交通运输业设备更新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记者 齐 慧 赖奇春) 来源:经济日报
  • 数字技术成新型工业化加速器       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成为引领时代变革的关键变量,也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日前表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当前,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截至今年7月底,3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56亿户,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5.47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9%;5G移动电话用户达9.5亿户。制造强国建设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宋颖昌分析,目前,植入数字化基因的新型工业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数据要素对工业化进程的乘数作用,新技术体系本质上要求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全方位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发展动能。二是生产方式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以知识驱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产业生态以平台化、链群化为方向,要求企业精简组织架构,实现业务流程的平台化集成和协同化决策。   不少企业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安徽海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借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自主研发“海螺智矿”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建成全球首个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矿山矿车无人驾驶项目。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结合箱包皮具行业实际情况,打造标识解析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系统,通过降低企业间开展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难度与成本,实现订单跟踪信息准确率提高10%,生产采购协同率提升30%,采购成本降低2%。   人工智能技术为新型工业化增添了新动能。金壮龙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杉介绍,安徽编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大模型+软件开发”生态体系,培育了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全省48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超950万台(套),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2.8万个,服务企业近20万家。   据了解,工信部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在“点”上打造企业标杆,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在“线”上推进链式改造,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在“面”上建设数字园区、智慧集群,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   宋颖昌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壮大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队伍、打造龙头企业转型标杆、提升中小企业转型能力等途径,提升数字化转型潜力、活力。同时,广泛整合资源服务,打通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服务链,为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黄 鑫) 来源:经济日报
  • 医疗科普重在去伪存真       随着医疗科普在社交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设账号传播知识,帮助公众提升科学认知。然而,一些账号趁机浑水摸鱼、博取流量的伪科普乱象随之出现。   医疗伪科普视频套路多,一些博主以“治病救人”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更损害医疗行业公信力。伪科普现象的滋生,一方面源于部分账号深陷流量陷阱,“圈钱”无底线;另一方面,医学知识相对专业,公众难以辨认真伪。再加上伪科普信息主体分散、花样繁多、隐蔽性强、鉴别成本高等,给监管治理带来较大难度。   当前,我国短视频用户量超9亿,越来越多公众通过短视频获取医疗健康知识。健康科普旨在传递科学健康理念,让公众加强对疾病的日常防范,而非制造新的焦虑和恐慌。对伪科普短视频,需大力整治,强化监管。   用严监管捍卫网络净土。近年来,监管部门和平台不断织密监管网,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得到处置。但随着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出现,仍需与时俱进创新技术防控、人工防控手段,深挖伪科普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加大对不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科普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用真科学击碎“科普”谣言。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兴起和传播,折射出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高质量、便捷健康信息的需求。要引导更多懂医疗、会传播的人才参与到健康科普中来,鼓励更多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发声。网络平台则要提高判断识别科普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机会,让真科普脱颖而出、伪科普无处容身。(王 琳) 来源:经济日报
  •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政策导向。但发展的抓手在哪儿?教育部交出一份新答卷、一张新蓝图。   日前,教育部举行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会。这也意味着,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这一区域中心将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结合区域优势产业,系统布局建设,旨在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支撑师生创新的“双中心”,实现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2024年年初,国家大学科技园转由教育部牵头管理。教育部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区域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总体设想,将探索建设区域中心作为其中关键一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还透露,区域中心重点是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校地融合倍增效应,有目标有组织地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成立这一区域中心,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五大问题。”该负责人对相关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解答:   针对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问题,要聚焦战略产业需求,加强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科研选题,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建立“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吸引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和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入驻区域中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针对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好转”问题,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转化平台,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搭建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形成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全链条”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全周期服务。   针对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不会转”问题,要组建成果转化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技术经理人培训、培养体系,强化服务保障和政策激励。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创教育,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牵引,在实践实干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针对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转”问题,要发挥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对区域中心建设成效和参建高校在区域中心成果转化成效进行评价。遴选并发布相关领域“高校转化典型案例”。   针对现有制度瓶颈、“不敢转”问题,要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等,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区域中心成立以后,还会有哪些扶持政策紧随而至?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育部着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全国高校力量,与江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中心建设。   “围绕每个产业方向首批遴选20所左右高校作为参建高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有转化前景的项目转化落地;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汇聚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到区域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区域中心创新学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和精品教材,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区域中心建设全国高校成果供需服务平台、承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品牌’;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参建高校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改革。”该负责人介绍。   (记者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 数据产业动能澎湃       日前,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贵阳市举行。走进展馆,一批数据要素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集体亮相,展现了数据企业乘“数”而上、驭“数”前行的新进展。   采集更智能。“拿着工作手机,对着设备扫一扫、碰一碰,设备数据可以立即传送到后台。”南方电网开发的“电鸿”电力物联网系统,覆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力设备,实现设备即插即用,有效解决了数据碎片化、协议不一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流通更高效。“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我们融合隐私计算、沙箱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开发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为企业之间提供了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始数据不出域’,可有效打消企业对数据安全合规流通的顾虑。”浪潮云可信数据空间产品经理姜亚楠表示,截至目前,可信数据空间平台已经服务金融机构完成超100亿元的授信服务。   应用更丰富。通过汇集订单信息、地理位置、货物状态、运输轨迹等公路货运行业动态数据,满帮集团提升数据使用能力和开发效率,实现司机与货主分钟级车货匹配,平均为每位司机降低燃油费用支出1万至2万元,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   从采集、处理、流通再到应用,数据要素价值的加快释放离不开数据企业的参与。据有关机构统计,2023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2020年至2023年数据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   “近年来,在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动下,数据基础制度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   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活跃。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泽字节,同比增长22.44%,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的技术创新加速突破,数据产业和服务向各行业领域广泛渗透,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数据产业快速增长。数据采、存、算、管、用需求不断提升,数据产业链逐步完善,我国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数据产业链,覆盖数据采集、计算存储、开发利用、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各个环节。   “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是我国发展数据产业的有利条件。”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表示,随着相关数据产品和服务链条的加快构建,我国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将更加完善。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下一步,将顺应数据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打造一批协同互补、特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加强引导,支持数据资源企业、数据技术企业、数据应用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企业公平竞争、加快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瞄准科技发展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数据领域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数据领域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 王云杉 张舒卉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 沉浸式智慧文旅项目不断涌现       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文化街区……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持续回暖,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热点。以景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等多元场景为载体,结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增强现实等软硬件技术,沉浸式旅游带来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丰富了人们的出游选择,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技术手段充分诠释和表达文化,开拓新的旅游市场空间   9月6日晚,2024年北京亮马河风情水岸国际艺术季拉开帷幕。以亮马河为纽带,串联“三里屯—朝外”特色演艺群落和“奥运、CBD、望京酒仙桥、朝阳南部地区”四个演艺活力区,百余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从燕莎码头出发,途经友谊桥、铂宫船闸、琉璃桥等创意景点,缤纷绚烂的灯光秀增添了诗情画意,让人们体验“科技+文化”的魅力。“途经好运桥下的‘星空’,灯光营造的夜空星辰氛围感十足。”来自天津的游客马丽说。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沉浸式智慧文旅项目在各地不断涌现,成为广受关注的新业态、新产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智能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治理‘智慧大脑’、交互式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这些试点项目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文博场馆等文化和旅游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有机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对展示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种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在山西平遥古城科技艺术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球幕光影秀通过16台投影仪,将千年历史场景汇集投射至半球巨幕墙上,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双林寺的千手观音栩栩如生,晋商驼道的驼铃回响耳畔。   在河南郑州河南戏剧幻城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暑期观剧人次超过400万。56个棋盘格样式的情景空间、21个剧场、6500余场戏剧演出,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这里总有不同的风景,每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郑州市民李怡说。   江苏无锡拈花湾夜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出“晚风电影市集”“露台奇妙市集”“滨水烟火市集”三大主题市集,为游客提供闲散惬意的度假生活。夜幕低垂,星光熠熠,看一场露天电影,成为不少游客争相打卡的休闲方式。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说,相比常规的静态展示,沉浸式旅游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更充分诠释和表达文化,更好满足游客不断升级的文化体验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文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在四川成都东郊记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面向广大市民、游客的第二期“青年夜校”日前上线。课程覆盖咖啡、美妆、缝纫等主题,参与者沉浸其中,感受新意十足的体验。在“青年夜校”“东郊幻夏三重奏”等活动带动下,该园区暑期客流同比增长51%,年轻游客占比超过65%。   “沉浸式旅游成为很多地方的‘爆款’产品,有力带动文旅消费持续释放。”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说。从“长安十二时辰”到沉浸式全感剧场“风起洛阳”,作为结合科技和旅游的新业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积极创新产品服务。   戴上虚拟现实(VR)眼镜,进入虚拟时空,体验更多精彩……今年暑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团数据显示,暑期虚拟现实体验订单量同比增长144%,“沉浸式”相关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五成。   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沉浸体验、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发展”和“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旅游消费潜能。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说,目前文旅市场的沉浸式业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独立运营的沉浸式产品,如与戏剧形式相结合的上海“不眠之夜”等。二是将新技术与景区的配套演艺、设施等结合,提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沉浸感,丰富旅游体验,如江苏扬州瘦西湖光影夜游、吉林长白山飞行影院等。   身着汉服的外国游客在武汉黄鹤楼下远望江城,吟诗赏月。夜上黄鹤楼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情牵中西友谊桥”主题活动将中西乐器、服饰、手工、餐饮相交织,打造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北京朝阳大悦城teamlab无相艺术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北京暑期入境游亲子类景区前10名,今年已接待入境游旅客近3万人次。   孔明说,根据文娱协会智慧旅游沉浸式专委会监测,科技含量高、内容有创意,强交互、重体验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受到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我国文旅消费市场的新热点。   探索跨界融合,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在山西平遥科技艺术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有不少来过不止一次的游客。“提高吸引力和复游率,关键要靠科技打造更炫酷的外在,更要靠文化打造更丰富的内涵。”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孔明说,不论是与文旅场景的深度结合,还是独立于商业综合体的沉浸式项目,好的IP和优质的内容成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产品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当数字技术与趣味内容有机结合,再找到适当的应用场景,才能迸发出强劲的消费活力。   曾博伟说,想要打造广受欢迎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既要根据不断成熟发展的科技手段,逐步加强、完善体验的沉浸感,也要考虑消费者对特定沉浸式业态的接受程度。技术只是工具,景区或项目本身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吸引力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将数字技术和当地文旅资源更好契合,才能形成受欢迎的沉浸式产品。   沉浸式旅游要紧跟旅游消费新趋势,与时俱进打造新体验。今年暑期,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策划了多个文旅融合活动,比如与热门IP《大话西游》合作2024大话西游嘉年华,在街区推出主题展位和主题互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在相关活动的促进下,暑期主题街区每日接待游客量都在7000人次以上。   “随着沉浸式体验的普及,景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陈双辰说,景区规划设计应做好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应用的结合以及建筑风貌塑造与文化主题的结合,为沉浸式场景打造留足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等5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主题公园、演艺场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在市场需求和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沉浸式旅游有望迎来新发展。”孔明说,文旅和科技企业要主动把握机遇,探索与新业态、新模式跨界融合,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沉浸式旅游产品,激发文旅消费的更大潜力。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努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记者 王珂 厉烨、付一凡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 空调业紧抓机遇增后劲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空调内销市场需求不振,价格竞争加剧,行业顶压前行。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在日前举办的“2024—2025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空调作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当下,其基本需求依旧强劲且稳定,这不仅是行业的基石,更值得业界持续不断为之努力。 “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空调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王雷说。 行业承压运行 2024冷年(上年8月1日至当年7月31日),国内空调市场表现不甚理想,市场下行压力有所加大。GfK中怡康推总数据显示,2024冷年国内家用空调市场零售量同比微增0.5%,零售额同比下滑3.2%。 王雷分析认为,这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外部环境、天气因素不给力,终端市场面临需求不振、库存高企、价格战恶化等阶段性挑战。 据了解,空调行业经历了2022年至2023年市场“大年”,2023年下半年进入补库阶段,但2024年整体零售端需求疲软,叠加今年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华南、华东主力区域长期阴雨,靠天吃饭行情基本没有出现。 “今年空调市场旺季不旺,截至6月底,行业总库存约为5000万套,达到近两年来库存水平的最高峰。”奥维云网大家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杨超表示。根据奥维云网推总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全渠道销售同比下滑,低价段机型占比提升。其中,线上1.5匹空调挂机在2000元以下销量占比达到22.8%,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 空调整机价格下跌的同时,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势明显。作为空调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主要原材料,今年以来铜的价格持续飙升,一度逼近9万元/吨的高点,给空调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部分企业依然交出了较好的成绩单。上半年,海尔空调分部利润率净增1.4个百分点,其高端品牌卡萨帝空调1.5万元以上价位段市场份额提高。同期,美的暖通空调业务实现营收1014.61亿元,同比增长10.28%;毛利率26.35%,同比增加2.98%。 在海尔空调全球用户研究企划总监黄泽平看来,短期的低迷改变不了行业升级的大势。当前全球气候异变与居住形态多元化,促使消费者追求节能、健康、舒适与智慧生活的完美融合。海尔空调紧跟用户需求变化趋势,推动空调从单一产品向全屋智慧健康空气方案蜕变。 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家中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张浩认为,美的暖通空调业务取得良好业绩,主要源于企业布局了“向上走、向外走”两条路径。在“向上走”战略中,他们不止步于传统家用空调领域,而是积极向家用中央空调赛道发力。再向上,美的以“全空间、全智能、好空气、定制化”为抓手,打造出更具集成性、全面性的全屋智慧空气解决方案。 加速品牌出海 “今年上半年,TCL空调出口订单量同比增长28.6%,随着高温持续,预计出口量还会继续攀升。”TCL空调海外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前5个月,TCL空调在泰国的出货量达20万套,已超过2023年全年出货量。 据介绍,针对海外市场,TCL空调坚持产品和技术差异化创新,推出自由配、户式机、静音窗机以及全系列单元机、分体机等产品,为业务高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企业还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挖掘新兴市场商机,今年一季度在亚非拉市场的销量增长39%。 今年以来,在海外新兴市场需求旺盛及欧洲市场复苏等有利因素带动下,我国空调出口持续高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我国空调出口量达4312万台,同比增长24.1%。 空调企业紧抓机遇,加速品牌出海。今年8月14日,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该工业园占地约32.4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年产能600万套,主要生产分体式空调、家庭中央空调、房车空调、移动式空调及窗机等全系列产品,一期计划于2025年9月建成投产。作为海尔空调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规模研发和制造中心,该工业园产品将出口到北美、欧洲、东南亚、韩日等地,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 格力电器也在深耕海外市场,努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目前,格力产品已经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占出口销售总额近70%。202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外销营业总收入为148.25亿元,同比增长15.64%。 增强发展后劲 我国是空调生产大国,产量占全球比重逾50%。不为短期因素所扰,确保行业行稳致远,已成为空调业必须解答的课题。 “2024—2025中国空调行业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靠天吃饭”和“低价制胜”的商业逻辑正在发生改变,空调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并重构竞争策略与经营模式。 我国家用空调普及水平现已达到高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居民百户空调拥有量达145.9台。“存量更新成为当下和未来市场消费需求的主体,这对我国空调市场规模的影响是长期且直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空调市场的韧性和潜力。”王雷表示,我国空调内销市场规模9000万台左右,每年的更新需求数以千万计。 基于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算数据,2022年全国空调、冰箱、洗衣机总保有量分别为7.8亿台、5.8亿台、5.5亿台,庞大的存量替换市场已然形成。 以旧换新是家电业必须抓住的机遇。8月下旬,商务部等4部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统筹使用中央与地方资金,对个人消费者购买二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5%,对购买一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最终销售来源:经济日报价格5%的补贴。 “随着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力度加大,一级能效占比较高的空调,预计将成为政策受益力度最大的品类之一。”Gf K中国白电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刘龙表示,最新调研结果显示,空调的节能性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卖点。各空调厂家在2024空调新品中纷纷推出高APF值(全年能源消耗效率)机型以迎合市场需求。预计未来超一级空调将持续受到市场热捧。 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客观上带动了空调需求扩大,将带给空调企业新的市场机会。但市场的扩大,也对我国空调行业强化节能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要求。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产业上下游携手努力。美芝&威灵高级工程师李华明表示,该企业正积极探索下一代R290环保冷媒压缩机技术创新,具备高能效、低温增焓、低噪音、高可靠性等特点。这一技术突破有望显著降低压缩机成本,为R290空调产品大规模应用铺路,助力企业精准布局,抢占绿色制冷技术高地,引领未来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从中长期看,我国空调行业发展由规模红利期转向产品红利期,创新供给、有效供给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王雷呼吁,行业同仁要共同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将关注点转向用户需求洞察与产品创新,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合理控制成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实现差异化竞争,共同推动空调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记者 周雷)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