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首次利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冰川储量调查       记者1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获悉,利用航空冰雷达与三维激光雷达,空天院科研人员在甘肃成功进行冰川透视探测,精确查明典型冰川储量。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航空冰雷达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相关成果为河西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管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航空冰雷达是一种搭载在飞机上对冰川进行透视观测的雷达,通过向冰川发射低频段电磁波,接收冰川表面和冰底基岩的散射回波,并对接收信息进行处理和反演后,得到冰川厚度及储量信息。   航空冰雷达是“透视地球”多圈层透视探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构建“中国透视地球空基原型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与航空摄影相机、三维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传统对地观测成像技术相比,航空冰雷达技术能穿透冰川表面获取冰川内部信息和底部信息。   2024年9月至11月,本次调查共执行13次飞行任务,采集原始数据5.6太字节(TB),获得了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底部基岩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剖面图、冰川储量、冰川三维透视图及3个典型冰川储量等成果,完成了冰川厚度测量。   据悉,本次调查由2024年度甘肃省典型冰川航空冰雷达透视探测项目支持,新舟60遥感飞机、奖状遥感飞机执行飞行任务。验收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项目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复式山谷冰川冰厚测量,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去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一千七百亿件       8日,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45亿件和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13%;预计2025年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快递业务量将达到1900亿件、业务收入将达到1.5万亿元。   2024年,我国行业应用无人车近千辆、无人机超300架,实现无人机配送快件近300万件。在限制过度包装、冷链等方面形成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转环节循环包装实现全覆盖,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智能装箱技术让包装耗材用量大幅减少,248个产品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   2025年,全国邮政工作将持续提升行业生产组织效能。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表示,国家邮政局将组织研制“十五五”邮政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深化“三智一码”、无人技术在邮政快递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智能云仓、无人配送、低空物流等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快递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丰富服务类别和覆盖环节,构建包含快递、快运、冷链、仓储等在内的多元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记者薛岩) 来源:科技日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张晓洁、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7日发布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底,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和地区,聚焦小区、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开展万兆光网试点。   万兆光网是下一代光网络的升级演进方向,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业务新应用不断涌现,对光网络提出了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高可靠的需求,亟需加快推动千兆光网向万兆光网演进。   通知明确,在小区、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实现50G-PON(无源光网络)超宽光接入、FTTH(光纤到户)/FTTR(光纤到房间)与第7代无线局域网协同、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光网络与人工智能融合等技术的部署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说,将以试点工作为牵引,协同产业各方力量,促进构建万兆光网成熟产业链和完备产业体系,有序引导万兆光网从技术试点逐步走向部署应用。 来源:新华社
  • 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三成       记者从7日召开的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目前,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居世界前列。   据介绍,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教育部等7部门指导完成全国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组织与45万家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做好匹配推送。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出台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系列举措。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7.6万次,同比增长39.1%。   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提升了24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各国之首。(记者佘颖) 来源:经济日报
  • 2024年前11月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9.3%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张晓洁、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15.04亿台,同比增长8.9%,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1.17亿台,同比增长9.3%。   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4.4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利润总额5653亿元,同比增长2.9%,效益稳定向好。   此外,记者了解到,2024年前11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平稳增长,利润总额稳中有升。软件业务收入122903亿元,同比增长10.7%;软件业利润总额14822亿元,同比增长9.2%。 来源:新华社
  • 工信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标委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出席,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负责同志,人工智能标委会主任委员郑志明院士,委员代表,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探索标准机制改革,成立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MIIT/TC1,主要负责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的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化工作迈入新阶段。谢少锋和郑志明共同见证人工智能标委会揭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魏巍宣读了人工智能标委会成立公告。   同期,召开了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了标委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以及2025年工作要点等文件。(记者 杨赞)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规模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效益分项指标增幅位居世界第二,持续发展分项指标大幅提升,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比重实现四连增。   报告认为,要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创新效能,加速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中国制造强国进程行稳致远。   据悉,“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发布,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五个分项数值构成,已成为客观评价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性指数。 (记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 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获悉,低空经济发展司已正式成立。   低空经济发展司的具体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近日,低空经济发展司召开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和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   在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上,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相关领域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推动低空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进行交流。   在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上,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同志与通信、导航方面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就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进行交流。(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信部: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       记者12月30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自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以来,“5G+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我国5G基站总数超400万个,面向行业的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7万个,“5G+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建成700个高水平5G工厂。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5G+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一方面,仍存在产业供给不够、综合应用成本较高等问题,“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5G-A技术加快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工业5G独立专网探索更加活跃,为“5G+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新机遇。   《实施方案》通过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大方面能力,引导新阶段“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升级网络设施,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方面,加快工业5G虚拟/混合专网建设应用。支持大型企业、特殊行业领域采用符合无线电管理要求的频率资源,试点建设工业5G独立专网,加快工业5G独立专网在设施建设、应用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在升级融合应用,提升行业赋能能力方面,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链网协同”行动,持续实施5G工厂“百千万”行动。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高标准数字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工信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预计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面向2025年,会议提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12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方面,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强对工业大省运行调度和督促指导。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的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落实。启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推动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展望2025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重点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发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其中,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统筹推进锻长板和补短板,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   在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会议提出,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会议提出,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会议提出,完善“双千兆”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力争累计建成5G基站450万座以上。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将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