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废弃太阳能电池板中银回收率可达98%       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从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回收银,回收率高达98%。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环境技术与创新》杂志。   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正大力推广和采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替代污染严重的化石燃料。然而,随着这些绿色技术广泛应用,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其中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如何处理成为一大难题。   此前研究显示,太阳能电池板中的铁、钢和铝等金属相对容易回收利用,但银等金属的回收却困难重重。因为银与铜几乎总是“形影不离”,难以分离。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银回收方案。   新方法巧妙运用了碱活化的过硫酸盐和氨。其中,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得到的氧化铜可用作保护层,防止铜漏出。   研究团队通过不断调整参数,进行多种反应,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材料配比和反应条件:氨浓度为0.5摩尔/升,过硫酸钾浓度为0.2摩尔/升,反应时间为1小时。在这样的条件下,新方法能够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出85%的银。借助电沉积氧化还原反应,他们进一步将回收率提高到98.7%。 (记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4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4年第17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工业互联网平台 监测分析指南》、《工业互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分类方法》、《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商评价方法》、《工业互联网平台 质量管理要求》4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工业互联网平台 监测分析指南》国家标准给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的流程方法,可引导各类组织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工作,摸清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洞察研判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最新态势。   《工业互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分类方法》国家标准规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编码,可引导各相关方高效开展平台解决方案的管理、描述与检索,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落地。   《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商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规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与实施过程等,可引导各方科学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能力评价、检索与遴选,从供给侧角度营造良性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平台 质量管理要求》国家标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提供方满足质量管理要求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可为相关单位科学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通用性实施方法论,助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端到端”是自动驾驶最优解吗       最近,“端到端”在车圈火了!特斯拉基于“端到端”的FSDV12(完全自动驾驶)方案形成的标杆示范效应,叠加入华传闻,带动“蔚小理”等车企和华为、地平线等服务商纷纷转向,加码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   所谓“端到端”,其实是来自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英文为“End—to—End(E2E)”,指通过一个AI模型,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应用到自动驾驶领域,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模型,就能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感知信息,转换成车辆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加速踏板的踩踏深度以及制动的力度等具体操作指令,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用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说法,表现得“很丝滑”,更像“人类司机驾驶”。   此前,市面上绝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为传统模块化方式,即一个人工和智能两分天下的混搭系统:感知依靠神经网络,规划控制则使用人类手动设计的算法。这一系统的好处在于分工明确,发现缺陷便于分模块检查、解决。但问题是,这种模块化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相对简单的驾驶任务上表现不错,而在复杂的驾驶任务面前,其天花板显而易见。就算是号称遥遥领先的城市高阶智驾功能,依然会有机械感,也会在汇入快速路、通过大型路口时宕机。   考虑到自动驾驶的核心挑战是解决无穷无尽的边缘场景,以有限人力解决无限长尾问题的成本和时间难以估量,数据化、模型化成为必然趋势。不过,端到端,同样是一个需要老师傅精心打磨的高难度技术活。   一方面,端到端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投喂”训练。与大语言模型可以在互联网上爬取海量文字数据用于训练不同,端到端智驾需要的视频数据获取成本和难度极高。以特斯拉为例,目前其FSD累计学习的人类驾驶视频片段超过2000万个,而这一规模的数据仅采集成本就需要50亿元至80亿元。   另一方面,端到端需要强大算力的支持。自动驾驶涉及激光雷达、图像感知以及V2X车路协同等技术与解决方案。强大的算力不仅有利于实时处理海量数据,降低数据传输延迟,还可更好地支持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高级别自动驾驶等全场景。然而,华为车BU、百度极越、蔚来、理想、吉利、长城、小鹏等国内企业算力增长目前均面临较大瓶颈。   问题还在于,算力与数据的制约又会显著影响算法的发展。虽然国内学术界提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UniAD斩获2023年CPVR最佳论文奖,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但是在开环验证体系、小体量样本数据下开发的UniAD,上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工程化改造和大规模数据训练。   此外,端到端会同时放大自动驾驶系统的上限与下限。因为端到端构建的是一个神经网络黑箱,在获取更高上限的过程中让渡了一部分传统模块方案具备的可解释性。如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保留可解释性,将那些不应被逾越的规则,比如别闯红灯,表征到神经网络中去,保证端到端能安全地落地应用、进化,也将是规控工程师们的重要课题。   攀登珠峰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中国西藏的北坡,另一条是尼泊尔的南坡。不管选择从南坡还是从北坡攀登,最终都将到达同一个顶峰。这与当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虽然现在还很难判定端到端就是自动驾驶的最优解或最终解,但这并不妨碍企业创新探索。毕竟端到端能够比传统模块化方式更好地处理极端案例,并且代表了一种减少人工编码依赖的更高效的思路。基于这个路径,或许自动驾驶能够通往更高阶段。 来源:经济日报
  • 工程机械行业升级步伐快       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积极应对诸多因素影响和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果丰硕。”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工程机械在国内外市场产销情况如何?行业呈现哪些新特点?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采访。   全球化布局产业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纳入协会统计的12大类主要产品国内外累计销售96.9万台,同比增长4.58%;其中,国内累计销售59.7万台,同比增长0.31%;出口累计销售37.2万台,同比增长12.3%。   苏子孟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实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呈现触底回升态势,挖掘机国内市场销量自5月份起连续每月实现正增长,触底回升态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工程机械出口额在较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呈现平稳增长。自2020年开始,我国工程机械每年出口额保持大幅增长。据海关数据,今年1月至7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31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进口金额15.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出口金额30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   从产品出口走向产业全球化布局。目前,海外市场整体需求呈现放缓趋势,但细分市场仍然需求旺盛。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致力于拓展海外业务,保持业绩、盈利双增长。这些企业立足海外长远发展,已从单一的产品出口逐步走向产业全球化布局。   “我们的全球化正在以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产业出口。希望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个性化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全球经营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文波说。   向高端智能转型   近期,由三一重机小挖研究院副院长高乐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洁团队合作研究的无人挖掘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成果中的E-GTN框架通过地形特征提取和多模态融合技术,基于强化学习和大模型架构,显著提升无人挖掘的决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E-GTN框架的推出,为挖掘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探索。随着大模型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扩大,将带来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无人作业方式。   除了智能化步伐加快,以电动装载机、叉车、升降工作平台等为代表的电动工程机械增长也十分显著。首批搭载兰钧新能源324Ah商储电池系统的柳工电动装载机近日成功交付印尼苏拉威西工业园区,助力其自动化和电动化升级。此次交付不仅是兰钧新能源与柳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柳工“以电代油”技术应用的典范。   通过显著降低能耗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柳工为绿色能源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数智化与低碳化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苏子孟表示,虽然当前一些领域市场需求面临压力,但行业企业克服多重不利影响,针对市场需求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特点,进一步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和构建竞争新优势,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持续加快,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施工有序推进。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动装载机累计销售5114台,同比增长361%;电动叉车销售46.9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占叉车总销售量的70.8%;升降工作平台电动率超过90%。随着电池、电驱和控制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电动非公路自卸车、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等已批量生产和投入使用。   苏子孟表示,我国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专业技术支持体系,为接下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提到,企业应该直面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与使用场景融合度不够、产业链培育迟缓、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不成熟、充换电基础设施薄弱、维保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   增长潜力强劲   8月27日,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33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2.05%,总体保持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公司主营业务智慧城市服务营业收入54.08亿元,同比增长4.80%,实现环保装备持续领先,城市服务高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盈峰环境公司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持续深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核心技术,公司打造了实力更强、布局更深、产业更完整的新能源环保装备产业链。   展望下半年,苏子孟认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支撑工程机械行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继续集聚增多。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政策效应叠加发力,特别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将为工程机械释放有效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环境将稳步改善。   方正证券研报也提出,进入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完成触底的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在国内市场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小型挖掘机、中型挖掘机逐步呈现回暖趋势,企稳回升概率较大;在海外市场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机小时数持续处于高位,高景气度有望持续,现阶段具有优秀本土化建设及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国际用户认可,企业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升级,下半年行业出口额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继续保持企稳恢复、稳中有进态势。”苏子孟建议,各企业要持续把握好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继续坚持市场机制,需求牵引;坚持战略引领、开放合作、突出主业、精细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做到稳中求进、创新发展;要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刘 瑾) 来源:经济日报
  • 英伟达营收展望未满足高预期 引发市场失望情绪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8月28日,英伟达公布了截至自然年2024年7月28日的公司2025财年第二财季财务数据,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三财季业绩指引。由于指引未能达到华尔街最乐观的预期,并有消息称其大肆宣传的Blackwell芯片生产出现了问题,公司股价盘后一度大跌超8%。   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为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分析师预期为288.6亿美元;净利润为16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分析师预期为146.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68美元,上年同期为0.27美元,分析师预期为0.64美元。   英伟达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将达到约325亿美元。虽然分析师平均预期为319亿美元,但预期区间高端达379亿美元。英伟达还表示,其备受期待的新型Blackwell芯片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令公司股票盘后下跌。   英伟达的季度报告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达到或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但英伟达的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井喷式的季度业绩,最新的数据未能令市场感到满意。WestPark Capital分析师卡尔文·加里盖恩称,对于抱有较高期望的投资者来说,英伟达第三季度营收展望仅仅略高于市场平均预期是不够的。   为了安抚市场,英伟达宣布了最新的股票回购计划。8月26日,董事会批准了额外的500亿美元股票回购授权,并无到期期限。分析指出,该公司的表现一直很好,但因为市场预期被推得很高,以至于越来越难打动投资者。   在发布公告之前,人们一度担心英伟达的新型Blackwell芯片设计存在问题。英伟达承认在生产方面存在问题,表示正在进行改革以提高生产良率,即合格产品的比例。同时,英伟达预计该产品将在第四季度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英伟达首席财务官(CFO)克莱特·克罗斯说,二季度向客户交付了Blackwell架构的样品。Blackwell的生产爬坡计划于第四季度开始,并持续到2026财年。Hopper芯片需求强劲,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出货量将增加。   英伟达是今年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2024年迄今,英伟达股价已经飙升了159%,涨幅超过了所有其他半导体股票。英伟达的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排在其后的10家最大芯片制造商市值总和。不过,市场对该股还有多少上涨空间存在疑问,第二财季亮眼的营收和净利润似乎并未打消市场顾虑。(记者 秦天弘)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华视点|数字人带货,能带火吗?       深夜,点进直播间,连续直播数十小时却依旧精神抖擞的主播还在滔滔不绝推荐产品,并且在反复介绍产品特性的同时,穿插着与观众的互动。如果不是屏幕角落的一行小字,很难发现这名不知疲倦的主播实际是数字人。       近期,“数字人带货”概念再度火爆,不少头部平台纷纷推出数字人主播。在AI技术加持下,低成本的数字人成为电商竞争的又一赛道。但数字人带货,真的能带火吗?    批量化“制造”主播时代来临   不久前,某知名企业家的数字分身“首秀”在一片红海的电商领域又激起浪花。“上链接前必须给大家一些小惊喜。”“来,咱们直播间评论刷起来。”这场直播不到一小时就吸引超两千万人次观看,“数字人带货”这一概念再度被炒热。   近两年,AI技术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数字人走入直播间。   通过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再根据商家需求和产品特点进行调校,一名不知疲倦、反应迅速的“主播”便应运而生。“目前头部厂商竞相争逐的数字人,大都属于此列。”天津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洪志说。   不需场地、不需事先排演、简单输入内容就能开启直播,批量化、低成本“制造”主播的时代已经来临。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已达99.3万余家,其中超过40万家是2023年新增,同比涨幅达到42.3%。   今年“618”期间,不少电商也将数字人作为推广手段。根据京东数据,其云言犀数字人在超过5000个品牌直播间亮相,直播累计时长超过40万小时,吸引超过1亿人次观看,互动频次高达500万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人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24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认为,AI技术的广泛介入极大提升了数字人的交互能力、内容生成能力及智能化水平。“未来数字人可能成为AI技术的具象化载荷,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说。   从“心”到“芯”,能否让消费者放心?   数字分身优势何在?   “少则几千块就能完成整套虚拟形象的设计,加上一般的直播设备也不过万元。”程洪志表示,数字人直播带货在创意创新、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中商家最看中的便是“低成本”。与真人主播团队在培训、薪资等方面的支出相比,数字人直播只需一台电脑和一名运营,可大幅降低成本。   尽管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投用过程中,“水土不服”的现象也难免发生。“总觉得怪怪的。”“主播是真人吗?”在数字人直播间,不时飘过的弹幕,体现着不少消费者的心态。   一些数字人在外观上“以假乱真”,但想要跨越“心”与“芯”的距离,并不简单。   “太标准了,说什么都是一个模子,还容易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某平台店铺商家刘雪颖在试用数字人主播后,决定再观望一阵。“尤其是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或客诉的时候,基本需要依靠人工。”   更重要的是,真人主播对观众的情感陪伴难以被数字人替代。“有很多主播都会记得老顾客并互动,被真人关注的感觉是AI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一名消费者直言。部分头部直播间负责人表示,良好的品牌商誉依赖日常的情感与信任积累,他们对投入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   在AI生成形象愈发真实清晰的当下,主播身份无法分辨,成为在售假违法后确认主体明晰权责的主要困难。此外,也有网民“吐槽”称,在数字人直播间买到假货,想要退款索赔却“人去楼空”。   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表示,数字人在减轻中小商家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给部分违法者提供了“空子”。技术企业提供从账号创建到直播技术支持的整套服务,部分不法商家提供文案并选定形象,就能无需固定场地、快速直播、收钱跑路。   另外,未经授权传播和使用虚拟数字人,还可能涉及侵权问题。刘慧磊表示,定制数字人模型时,如未经他人同意而使用真人姓名、声音、肖像等,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克隆声音、语音合成等相关技术,同样也有侵犯知识产权的相关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直播间使用数字人主播,却并未对消费者做任何提示。去年5月,抖音提出发布者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帮助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并严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发布侵权内容。微信、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也相继发布相关规定,但规范效果仍不及预期。    未来何去何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作出新的部署。   不少专家预测,数字人相关技术将以加速渗透的形式,走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电商为切入点,使AI技术更好用于促进消费和行业扩容,几方面工作仍有待推进。   刘慧磊表示,不同于传统直播带货,数字人的介入使得法律责任归属变得模糊。他建议,应在法律实践中区分商品本身的生产者、经营者与AI数字人运营者、技术提供方在产品责任中的不同地位,划清责任边界,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也为技术良性发展提供指导。   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在明确标识和规范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VR)全景和数字人等技术,拓展电商直播场景。   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此也作出规范:经营者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在其首页、视频画面、语音、商品目录等处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说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程洪志建议,一方面,直播平台应在显著位置增强对消费者的提示,并将数字人告知等列入直播条款,从源头约束相关方。另一方面,应强化对于直播搭建者的资质审查,建立相关人员黑名单制度,减少依赖数字人技术“改头换面”的情况。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等专家表示,伴随大模型技术发展迭代,未来数字人的性能将更加强大,“直播的实时性,对于数字人及背后大模型内容生成的严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反哺技术成长。”   沈阳等专家认为,数字人行业也需不断提升智能交互能力,通过明确的品牌形象和个性、长期稳定的优质内容输出,逐步建立用户信任。头部企业在促动消费的同时,应注重过程中的优质数据分析与技术的优化迭代,做好基层技术与消费市场的相互拉动、共同成长。(记者郭方达、梁姊) 来源:新华网
  • 2024数博会发布10项领先科技成果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8月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上公布了10项领先科技成果和57项优秀科技成果。   据了解,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旨在展现全世界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彰显大数据领域从业者的智慧和贡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是目前国内大数据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   本次发布的10项领先科技成果涉及企业管理、农业生产、数据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旨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相关成果具体包括:阿里云飞天企业版“新一代多芯多算力”政企云平台、复杂环境下农业病虫害的多模态大数据精准鉴定技术、高效动态防护云安全防护与应用程序接口(API)精准检测技术、基于SBOM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核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创新实践、中国移动发布的九天川流出行大模型、蚂蚁数科隐私计算技术平台(FAIR)、ModelArts Studio大模型即服务平台、提高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开发与应用、天翼云一体化计算加速平台、中国联通超大规模湖仓一体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据组委会介绍,今年的评选从5月开始面向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主体征集,最终收到科技成果275项,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云计算、数据安全等领域。   据介绍,本次评选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等标准,保证评审公正、专业。(记者吴思) 来源:新华网
  • 我国时空数据产业新动能加快释放       新华社昆明8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最新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立足于时空数据服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稳步壮大,新场景新赛道新动能加快释放,2023年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   28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的202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发布的这一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长4.2%,总产值达8111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6.4%,近10年复合增长率12.1%;从业单位约22.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7.3万人。   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地理信息产业的时空数据服务潜力不断释放。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在202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说,将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安全监管制度,支持地理信息与智能网联汽车、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地理信息新质生产力培育,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刘国洪说,将聚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推动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从陆地向海洋、从地面向水下地下、从二维向三维、从分级分散向一体化转变;强化公共数据资源供给,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采集、处理、增值开发利用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加快推动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转型升级,促进北斗规模应用,推进实景三维时空信息赋能,支持企业“走出去”。   报告显示,我国时空数据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时空数字底座持续筑牢。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增至48颗,全国建成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约32000座。北斗高精度定位日渐成为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标配。   高新已经成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基色。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说,在2024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2%。在2024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10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100家“2024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4%。 来源:新华网
  • 前7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6%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7月,随着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新动能持续培育壮大、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恢复态势。前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6%。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有所加快。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利润增速比上月累计加快或降幅收窄。7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1%,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工业企业营收平稳增长。随着市场需求稳定恢复,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改善。前7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工业企业营收稳定增长,为利润持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利润增长。前7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8%,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   装备制造业利润稳定增长。前7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1%,保持稳定增长,为规上工业利润恢复提供重要支撑。从占比看,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5.1%,同比有所提高,工业企业利润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品制造业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平稳恢复,叠加工业品出口持续增长,共同推动消费品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前7月,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0.2%。(记者刘志强) 来源:人民日报
  • “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提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出行的重要载体,处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引领着全球交通领域深刻变革。   “‘车路云一体化’作为这一变革中的关键,对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落地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L2级乘用车占有率超过50%,L3级进入准商业化阶段,L4级示范规模正在持续扩大,智能驾驶、“车路云一体化”有望加快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升温   今年7月初,工信部等5部门发布《足球比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等20个城市(联合体)作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以加快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车路云一体化”是指在车路协同的基础上引入云端和其他支撑平台,通过利用地图、气象等平台信息实现更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同时也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解决方案。不少人形象地称之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的互相协作。   此前,北京已发布近100亿元“车路云一体化”新基建项目规划;武汉“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武汉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达170亿元。同时,深圳、福州、沈阳等地相关项目或获得审批,或已开启招标。   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发布后,“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升温。7月中旬,长春市宣布计划未来3年投入127亿元,进行“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全面打造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7月下旬,总投资额高达11.95亿元的广州北部湾区(花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项目获批。8月21日,均胜电子披露,将为宁波高新区“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提供5G—V2X网联产品。   在政策和资金的加持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正在实现新突破。“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大量开展,各个地方依托示范区建设,完善路云包括交通信息在内的基础设施,正在形成‘车路云一体化’落地的实践案例。”李克强说。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万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但仍面临多重挑战。“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车企参与程度却比较浅。”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坦言,“没有车企参与的车路云,就使得这个产业功能出现短板。”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高新技术产品,而高新技术产业化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技术闭环和商业闭环。有技术闭环未必有商业闭环,但是没有技术闭环一定没有商业闭环。”智能网联汽车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商业闭环,在他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当前“车路云一体化”及示范仍在初级阶段,系统以单车智能为主,车企数据尚未接入,也未能接收。没有实时数据,技术上就不能形成闭环。另一方面,当前绝大部分“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仍为烟囱型架构,未实现分层解耦、跨域共用。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驾驶高级总监付斌认为,当前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过程中实际存在4个问题。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碎片化”,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其次,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成本高,企业深入参与资金压力大,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再次,跨行业的系统兼容、技术标准的统一尚待解决,缺乏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相配套的法规和制度;最后,各企业间的数据开放程度不高,难以支持示范应用。   数据是“车路云一体化”可持续的重要驱动因素。“车路云能够使数据进一步汇聚,让数据变成资产,得到分级、分类地挖掘和运营,这是‘车路云一体化’实现商业回报的关键。”张永伟同时指出,政策和标准也是“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和广域应用的重要保障,既需要国家部委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车路云众多的场景,比如公交场景、市政场景、高等级车辆上路的场景,由地方来推进政策、标准和法规的创新。   多方合力破解难题   今年2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报告称,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主要来自4个部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和基础支撑。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到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行业潜力巨大。有专家表示,这样的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堪比高铁项目,加快其产业化落地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前提在于坚定的战略共识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张永伟表示,当前,城市在试点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即在有车、有路、有云跨行业跨领域试点中,体现了协调和组织的难度。做单项的事情相对容易,做一个系统的工程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试点工作中首先必须解决对车路云认识的落差问题,解决推进这样一个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车路云的发展是日益迭代的,这要求参与车路云的企业、研发人员,甚至政府领导必须建立持续的学习能力。没有专业知识支撑,推动一个系统工程往往就会使之束之高阁。   拓展投融资渠道也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钱从哪里来?过去主要依靠政府,通过政府财政或者平台公司投资全部承担车路云、‘双智’、车联网先导区主要建设任务。”张永伟表示,如果进行大规模建设,这种完全依靠政府出资的模式一定不可持续,需要拓展投资和融资渠道,拓展的基本前提是对投资内容进行再分类。比如,将车路云的投资分为三类: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政府承担;其次,基础网络建设应由运营商负责;最后,路侧算力和智能化设备可以通过社会化融资来实现。在模式设计上,可以借鉴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钱修路,收费还贷。类似的模式同样适用于车路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能形成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制度供给,要敢于做创新,敢于对未来的产业进行投入。张永伟称,“过去我们认为车路云是汽车领域智能化的一个路线,所以将其归入汽车产业范畴,这个定位让车路云的建设在探索投资模式、商业模式的时候存在着种种制约。车路云不应该专属于汽车,应该和不同的领域进行链接,支持不同领域形成有车路云支撑的解决方案,这样车路云就变得更加宽泛、更加底层,它的投资模式也会变得相对容易,就不会为汽车过早地背上一些属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包袱,这也是对汽车智能化路线的解放”。   “除了交管部门,包括建设、市政管理、消防、应急等部门在内,这些部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城市提供了有大量感知又能够实时传输的一种系统,甚至形成一种专网,保障通信的可靠性,保障感知的及时性,这套系统完全可以参与到城市治理管理的已有系统中,增加对城市治理的赋能。目前这些应用正在北京、深圳等城市探索,但是我们希望这些城市能够围绕这个领域做得更深、做得更宽,可以增加车路云未来的应用空间。”张永伟强调。   专家们还表示,“车路云一体化”的定位不仅不应局限于汽车产业本身,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与交通、城市管理、应急响应等多领域深度融合。通过构建“车路云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这将极大地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效率。(记者 杨忠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