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新规5月1日起施行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旨在进一步激发航天企业活力,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是指在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框架下,我国卫星网络之间、卫星网络与地面无线电台(站)之间的频率协调。   《办法》规范和优化了卫星网络国内协调工作,明确了国内协调基本原则,就国内协调地位判定标准、各单位职责分工、干扰处置和监督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规范了国内协调程序,明确了建立国内协调关系的条件和流程,国内协调需求征集、汇总和公示,以及协调反馈等环节的时限要求。   此外,《办法》优化了国内协调机制,强化了国家无线电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并提出了无需建立国内协调关系的情形,减少国内协调对象范围,引入五种完成国内协调的形式,降低国内协调复杂度。   根据《办法》,国内协调地位较低的卫星网络应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对国内协调地位较高的卫星网络造成有害干扰,也不得向国内协调地位较高的卫星网络提出免受有害干扰的保护要求。   《办法》还鼓励卫星操作单位通过加强合作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完成协调,对于协调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支持通过先行先试和试验验证的方式进行协调。   据了解,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办法》宣传和解读,制定配套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1至2月我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7个和1.5个百分点,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生产增长较快。1至2月,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700万台,同比增长7.2%;集成电路产量767亿块,同比增长4.4%。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出口持续回升。1至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9%,较2024年提高3.7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1至2月,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2223万台,同比增长16.5%。 来源:新华网
  • 报告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   报告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其中,成长期又划分为成长初期阶段和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在当下阶段,‘星箭场测用’链条上的企业陆续挺过从‘0到1’的过程,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共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王昊说。   报告认为,参考国外商业航天即将进入成熟期呈现的四大特征,即法规制度和政策标准体系保障有力有效;各环节协同发展,要素顺畅流动;商业模式实现闭环,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航天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记者周圆、张辛欣) 来源:新华网
  • 三部门印发《意见》推进数字中文建设——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的数据要素价值       对语言文字,我们“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其实,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安全和战略资源。近日,为抢抓大语言模型迭代升级新机遇,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3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对《意见》进行全面解读。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介绍,《意见》明确提出,将数字中文建设作为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重点,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在实践中,既要规范、有效、批量地将中文资源信息转化为智能数据,也要促进中文数据的规模生产、优质集成、规范治理和复用增效,实现以数字化手段构建新型中文服务体系,引领带动语言文字信息化全面发展。   为何强调数字中文?刘培俊表示,中文使命重大,数字中国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增进语言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等多项重大任务都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赋能。中文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传播。中文使用范围广泛,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学习。而且,中文数据价值突出,大规模、高质量的中文数据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大语言模型创新发展,更加需要中文数字化支撑。   刘培俊介绍,未来在技术创新应用上,要发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作用,加快领域大语言模型应用试点,确保规范安全,示范应用;研制面向人工智能的语言资源建设、管理、应用标准,特别是语料和数据质量评价标准等。在数据资源建设上,发挥语言文字服务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战略作用,实施国家关键语料库建设计划,建设大规模中文语料库等。在关键领域赋能上,发挥信息技术赋能国家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的全局优势,研制大语言模型能力素养框架(师生版),推进甲骨文数字化共享,实施中华文化优秀课程多语种数字化传播计划等。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汤帜指出,上世纪80年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让承载中华文化的中文在全球互联网空间获得新生。当前,大语言模型技术对大规模高质量语料提出前所未有的需求,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从以往解决汉字输入输出的基础性问题,进阶到当前释放语言文字数据要素价值的全方位突破。   汤帜表示,加强数字中文建设将重塑发展格局,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语言文字将实现从“静态符号”向“动态数字资产”、从“信息载体”向“生产要素”的转型,要重点推动语料库、数据标注与评价等标准的研制,支持文本生成与理解、语言翻译、情感分析等各种任务。语言文字还将实现从符号存储到智能建模的质变,因此,要聚焦关键垂直领域建设语料基础设施,构建支持大模型训练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   汤帜强调,语言文字还会起到赋能全局发展的作用。新形势下,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创新应用正经历从“GB2312字符集”到“万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范式变革,语言文字将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繁荣”的良性循环,服务教育发展,助力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进步。(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 北京AI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启动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海淀区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京能集团、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新星市、张家口市、克拉玛依市等多个算力资源主体,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   算力就像电脑的“体力”,算力越高,处理数据、运行程序的速度就越快,能同时干的“活儿”也就越多。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搭载了自主可控的算力调度系统,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科学计算与机器人具身智能研发,推动AI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与生命科学,进一步支撑产业智能化升级。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旨在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跨域算力资源柔性互通,有效提升算力资源利用率,为高校院所及人工智能企业汇聚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已有多家算力供应主体入驻,汇聚了京津冀、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区域超8万P绿色算力,构建了国内超大规模的跨域协同智能算力网络。   据悉,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打造了独特的“算力超市+撮合交易+算力券+模型服务”模式,提供30多种不同算力配置供用户选择,可以为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和创业者用户提供全自助服务,创新主体在线上可以轻松完成注册、支付、购买并使用算力资源,做到“算力普惠,一键触达”。 (记者 孙奇茹) 来源:北京日报
  • 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       3月26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四川成都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同比增长1.6%,网民使用率为98.4%。   《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市场总规模达1.22万亿元,下沉市场成增长主战场。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占比达62.0%,对网络视听应用的使用率均在99%左右,且地域层级越下沉,使用率越高。   网络视听从业企业总量突破75万家,创历史新高。从企业规模看,微型企业约60.85万家,占比达80.4%,小型企业约11.76万家,占比为15.5%,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蓄水池”。   网络视听内容“短”趋势稳健,“长”“短”“直”“音”互融互动催生新增长。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0亿,使用率达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长视频回暖,大小屏融合互动实现较大增幅。长视频用户规模为7.52亿,创2018年以来新高。网络直播凭借“即时在场感”打破空间限制,成为用户可随身携带的“万能窗口”。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8.33亿,同比增长1737万,占网民总数的75.2%。网络音频以“声音陪伴”嵌入用户日常生活工作的缝隙。网络音频用户规模为3.35亿人,同比增长340万人。   在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业态带动下,中国视听产业的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报告》显示,2024年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19个,同比新增3个,其中2个为微短剧应用;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20个,新入围者11个,微短剧包揽8席,推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出去”。(记者 赵乐瑄)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部署,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轻工业发展,工信部会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较好基础。据统计,2024年底轻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9%,实现网络化协同企业占比达47.2%,开展个性化定制企业占比达18.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2.0、2.8个百分点。   《实施方案》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重点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左右,打造100个左右典型场景,培育60家左右标杆企业,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果;到2030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普遍实施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数转网联”数字生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方案》还围绕发展目标,部署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支撑4大行动,并细化为15项具体措施,对家电、家具、五金制品、电动自行车等细分领域加强分类指导,以数字化场景牵引实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梯次递进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做好《实施方案》的宣贯工作,加强与“两重”“两新”政策的协同,加快推动《实施方案》在轻工细分领域、重点产业集群、轻工大省落地见效,持续巩固和拓展数字化转型成果。(记者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中消协提示:警惕手机“免密支付”风险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造成资金损失。   “免密支付”,即“无须密码确认支付”,本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然而,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一是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苹果手机用户)时风险激增。二是小额免密累积造成大额损失。三是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   为降低盗刷风险,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和养成定期对账习惯。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   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行动。首先,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其次,留存证据并投诉: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记者 遥歌)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       3月26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四川成都发布。当下,网络视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城镇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7.88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9.1%。   《报告》显示,网络视听用户中,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占比达62.0%,地域层级越下沉,使用率越高。网络视听在地域层级的下沉亦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网络视听企业蓬勃发展。市场多样需求、政府支持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促进网络视听企业不断涌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现有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企业共计约75.70万家,其中2024年新成立网络视听企业12.57万家,占总数比例约16.6%。网络视听“小微”企业亦充分吸纳就业,支撑市场增长,形成双向良性互动。   “长”“短”“直”“音”互融互动催生新增长。《报告》显示,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居第一。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智能算法、碎片内容与低门槛准入的特点,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微短剧用户迅速增长,已达6.62亿人。微短剧内容创作生态愈加丰富健康、充满活力,吸引了更多用户观看。长视频回暖,大小屏融合互动,实现较大增幅。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达7.52亿人,创2018年以来新高。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以打破空间局限的在场感成为用户易达的“万能窗口”。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3.35亿人,声音经济的增长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大屏治理深化推动用户规模扩大。“套娃”治理、内容精进、技术升级,助力电视“回归”,与家庭“互构”属性亦更加彰显。《报告》显示,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62.2%,较治理前上涨9.6%;大屏用户规模以及硬件覆盖、激活规模连续保持增长;超六成用户增加了看大屏的时长或频率,超五成用户经常用大屏看电视直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释放新动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正重塑视听内容生产体系,其多模态生成能力显著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报告》显示,使用AI工具进行图片、视频制作的用户占比在2024年6月至12月的半年内从25.6%上升到31%,技术普惠效应持续释放,行业规范提供制度保障。(记者 牛梦笛、李蕾、李晓东 通讯员 陶语嫣) 来源:光明日报
  • 我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       3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消息,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此次实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共同完成,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在中国和南非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中国电信控股的国盾量子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为实验提供了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作为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面接收端,协同微纳量子卫星完成了多次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密钥中继和数据中继任务。   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随着量子卫星及地面站低成本、小型化、密钥分发与提取技术持续突破,以及地面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我国正在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2023年,中国电信投资30亿元成立中电信量子集团,控股全球“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获批量子通信原创技术策源地。未来,中国电信与国盾量子将进一步在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保障量子产业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支撑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带动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记者 殿欣)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