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在南极大陆建成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在12月1日世界南极日到来之际,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后,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大气本底站站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的本来面目。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介绍,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南极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记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   《报告》显示,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专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打造“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产业新格局。一方面,随着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中国科学院报告研判125个科学研究前沿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泉)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轴子暗物质探测、表观遗传时钟……27日发布的《2024研究前沿》报告和《2024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遴选出2024年全球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25个研究前沿,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判。   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旨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分析未来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学突破,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报告遴选的125个研究前沿包括110个热点前沿和15个新兴前沿,涵盖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   “报告显示,全球科学界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应用试验持续拓展。其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下一代高性能通信、未来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成为重点探索领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据介绍,“研究前沿”和“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年度报告已连续多年发布,报告研究方法持续优化,核心内容不断丰富,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 来源:新华社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圆满完成飞行试验       11月27日10时00分,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点火升空,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两级构型,各级均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全箭长度47.3米,箭体直径为3.3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19吨,起飞推力28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吨。火箭二子级采用新研模块,即单层共底贮箱及隧道输送管方案,缩短了子级长度并实现箭体减重。火箭一子级采用4台天鹊12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二子级采用单台真空推力为85吨的天鹊15A液氧甲烷发动机,同时配备一套云鹊辅助动力系统,用于实现火箭末子级的精确调姿、末速修正、推进剂沉底、变轨、离轨等功能。   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制,在朱雀二号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改进。该火箭是国内首款采用全过冷加注的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并采用国内首创的液体运载火箭双低温单层共底贮箱。天鹊15A发动机采用国内首创大尺寸高精度铌合金喷管加工制造技术。另外,本次任务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是国内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基于概率的大风区飞行载荷计算方法、级间分离取消正推火箭方案,以及火箭滑行段推进剂间歇沉底方案。   据悉,未来两年,蓝箭航天两款朱雀系列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朱雀三号将进入稳步运营和商业化发射阶段。(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提出到2027年底 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记者11月25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日前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5G规模赋能成效凸显。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新消费新体验不断丰富。面向工厂、医院、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领航者,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5G产业供给不断丰富。5G-A国际标准参与度持续深化,5G国内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完善,5G融合应用标准超150项。 《方案》围绕“应用升级,推动多方位深度赋能”“产业升级,构筑全链条发展支撑”“网络升级,提升全场景服务能力”“生态升级,强化多层次协同创新”等方面作出系列部署。 其中,在应用升级方面,《方案》提出5G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5G赋能生产经营提质升级、5G助力公共服务普惠升级,包括“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创新,实现5G新通话用户规模突破1亿”等。 在网络升级方面,《方案》提出纵深推进“宽带边疆”建设,加速5G网络向乡镇、行政村、近海、边疆等区域延伸,积极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增强网络覆盖能力。深入实施“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深化政务中心、文旅场所、卫生健康机构等重点场景覆盖,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网络服务。加速推动5G轻量化(RedCap)县级以上城市连续覆盖。加快5G-A商用网络部署,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       新华社酒泉11月25日电(李国利、李欣媛)11月25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7次飞行。 来源:新华社
  •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启动       记者24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将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   根据通知,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   根据通知要求,网络平台要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   平台要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提升榜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完善榜单日志留存,提高榜单算法原理可验证性;健全水军刷榜、水军账号等违规行为、账号检测识别技术手段,严管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榜单排序规则操纵榜单、炒作热点行为。   通知明确,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详细公示时间预估、费用计算、路线规划等算法规则。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通知提出,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数据安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算法的训练数据具有合法来源,及时检测修复代码安全漏洞和算法逻辑缺陷,定期对算法模型的可用性、可控性、可解释性以及数据处理、模型训练、部署运行等环节开展安全评估。   专项行动还提出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责任落实等工作目标,以及抓好组织落实、依法依规处置、压实平台责任、推动长效治理等工作要求。(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公布       11月23日,由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各领域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据生态体系。   据悉,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可信数据空间须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三类核心能力。   《行动计划》部署了三大行动。一是实施可信数据空间能力建设行动,通过构建可信管控能力,提高资源交互能力,强化价值共创能力,打造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能力体系。二是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推广行动,主要是布局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探索各类数据空间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三是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筑基行动,围绕制订关键标准、攻关核心技术、完善基础服务、强化规范管理、拓展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全面夯实可信数据空间发展基础。   《行动计划》明确,支持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多方互信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协同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高质量数据资源,打造数字化供应链,提高计划、采购、生产、交付、运维等全流程协同效率。   《行动计划》还提出,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开展使用控制、数据沙箱、智能合约、隐私计算、高性能密态计算、可信执行环境等可信管控技术攻关,推动数据标识、语义发现、元数据智能识别等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大模型与可信数据空间融合创新。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支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标杆引领、推动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可信数据空间高质量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记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 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近日,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会上,共有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方忠、汤广福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陈恺、张振雷、孙琼、杜强等8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博思维克、本诺伊·帕克丹姆等9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此外,52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3项,二等奖39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20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1项,二等奖89项。   据介绍,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勇闯“无人区”,在前沿探索中抢占“新机遇”,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坚持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据统计,2023年度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6.5%,较上一年提升明显,在神经干细胞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   在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实现连续5年超半数。在京创新主体瞄准前沿科技领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大型粒子加速器、遥感气象卫星等重点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速提升创新效能。   另悉,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六成。(记者 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力箭一号“一箭15星”发射成功 实现中国民营火箭首次国际化发射       11日12时03分,由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顺利将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科宇航获悉,本次任务成功发射的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进行卫星平台系统研制,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进行载荷及智能(AI)处理平台研制,是阿曼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的重要应用项目。   由此,本次任务实现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开启中国民营火箭国际化发射新篇章。   此次任务还发射了试验二十六号A、B、C星,吉林一号高分05B星、平台02A03星,云遥一号31星至36星,西光壹号04星、05星,天雁24星。这些卫星主要用于城市规划、农业监测、气象观测等领域。至此,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共将5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5吨。(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