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成功首飞       记者25日获悉,当前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SA750U近日从陕西靖边无人机专用测试机场起飞。在40分钟的飞行测试过程中,飞机各系统设备工作正常、状态良好,飞机姿态平稳,性能指标符合设计,在完成预定飞行科目后,飞机顺利返航,首飞圆满成功。   据了解,SA750U是我国第一型载重超3吨的大型无人运输机,由湖南山河华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协同推进完成,从概念设计到首架机成功首飞用时2年零8个月。该无人机配置的9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AEP100-A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现役同级别先进水平。   “本次飞行试验主要验证气动、飞控系统,后面将继续进行性能验证飞行。”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山河华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介绍说,此次试飞的SA750U大型无人运输机,研制团队遵循了“先无人、后有人”的产品开发路径,包括动力、飞控、航电、材料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全自主。   据了解,飞机最大起飞重量7500公斤、最大商载3200公斤、最大航程2200公里、最大巡航时速308公里、低海拔满载起飞滑跑距离400多米、使用高度可达7300米,货舱容积25.8立方米。   “SA750U无人运输机采取了完全正向设计,可以针对不同场景进行改装,飞机拓展性能强。”何清华说,飞机在矩形截面机身、机尾大开门、短距起降增升系统、起落架系统等结构与子系统采取了特别设计,使其具备货物快速装卸、无人化高效空投、起降场地适应性广等特性。   以森林消防为例,该无人机采取压力注水方式,3分钟左右即可加满4吨水,可以在火场超低空飞行,并具备夜间救援能力。“SA750U无人运输机适用于支线航空物流、应急救援无人化物资投送、森林草原消防灭火等多种应用场景。”何清华表示。(记者王禹涵) 来源:科技日报
  • 走进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动生活加速进入智能时代       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和深化,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社会走向全新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为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会踢球、会写字、会画画、会打“咏春拳”、会提供理疗按摩服务……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机器人大会现场,600多款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勾勒出一幅人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让人恍若置身未来世界。   产品更加丰富   前进、倒退、爬坡……在优必选科技展台,一款会变形的特殊“车辆”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围观、体验。这是优必选科技针对AI教学场景推出的一款多拟态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UGOT。   “UGOT属于积木类产品,得益于模块化的设计,它能够组合变成平衡车、变形车、工程车、轮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和蜘蛛机器人等形态。”优必选教育资深营销经理袭伟介绍,独创的旋钮锁结构,使它易拼易拆,极大简化了搭建流程,从而解决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中积木类产品零部件太多、搭建机器人形态花费时间太长的问题。同时,产品配有多个开放接口,可以支持学生将3D打印零部件与产品零部件进行拼搭,实现更多的拼搭形态。   “UGOT多样、有趣的造型,可以让老师的跨学科课程内容更丰富,孩子也可以边玩边学。”袭伟告诉记者,这款产品于去年年底上市,在优必选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中一并出售,海外售价近万元,目前正在热卖。   “造型百变”的UGOT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软体机器人突破工业应用领域瓶颈,Walker S Lite已进入汽车智能工厂实训“打工”,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发布……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应用拓展和行业治理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透露,截至今年7月,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3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北京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去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技能加速拓展   摘水果、当助教、检测风电塔……如今,机器人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   展会现场,由北京柏惠维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惊艳亮相。该款机器人由“脑”(智能手术规划系统)、“眼”(多光谱跟踪定位平台)、“手”(机械臂)3部分组成,可辅助医生高效精准开展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对精度要求格外高,偏差必须严格控制。”柏惠维康运营中心总监袁旭君告诉记者,基于AI技术的智能手术规划系统,睿米手术机器人可全自动融合、分割CT等多模态影像,创建颅骨、脑皮层、血肿、脑肿瘤等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便于精准定位病灶。多光谱跟踪定位平台可在手术中实时导航,全程精细化引导医生完成手术。机械臂末端可搭载多种微创手术器械,全面覆盖脑出血、癫痫、颅内肿瘤等多种神经外科手术临床场景,定位精度在0.5毫米以内。   据介绍,目前睿米手术机器人已开展了4万余例神外手术。今年3月,这款机器人顺利“出海”,在哈萨克斯坦,它辅助医生仅用1小时20分钟就在一位癫痫患者脑部成功植入10余处电极。“如果采取传统手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这也是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海外首秀’。”袁旭君说。   大步走进人们生活的不只是睿米手术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上的“熟练工”,可在电焊、车体弧焊、喷漆、冲压等全流程各环节有条不紊地工作;在商贸物流领域,物流机器人做到了货架到人、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自动化;在商业社区服务领域,AI餐饮机器人可以实现煎饼果子从制作原料到按口味定制成品的全过程自动化……   “未来,机器人将更趋向于人机协同和更高的智慧,它们会成为人类更重要的合作伙伴,更好地服务人类。”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   应用场景拓宽   一袭银黑色装扮,身高169cm,体重69kg,会聊天、会端茶倒水……展会上,一款极具现代感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个能双足行走的交互服务机器人,名叫“远征A2”,由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在大模型技术加持下,“远征A2”现场展示了其流畅的交流能力和稳定的运动能力。   “‘远征A2’为交互服务场景量身定制,集五大核心优势于一身:采用拟人构型与人因设计,提供多模交互与智能体验,可自主移动与可靠行走,拥有多重保障让安全无忧,支持便捷操作与极简维护。”智元公共事务副总经理吴蔽余告诉记者,在智元今年销售的300台人形机器人中,交互服务和营销占比最大,其次是工业场景,而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预计还需5年至8年时间。   2024年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本届展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亮相,创历届之最。   在数小时内即可复刻专家的扬琴、书法、咏春拳技艺,星尘智能公司研发的具身人形机器人S1,现场展示了强大的学习操作能力;旋转起身、鲤鱼打挺、支持端侧大模型的轻松部署,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加速进化T1面向开发者,主打轻巧灵活、皮实耐摔;跳舞、鞠躬、打招呼、听声音抓东西……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最新一代“天工”,在运动控制和“大脑”等方面进行了升级。“目前我们已经打通了具身智能大模型链路,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指令,拆解相关任务并完成这些任务。”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算法专家张强表示。   从10年前的简单肢体控制,到如今拥有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展望未来,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具有通用性、智能性,可无缝使用人类工具,将保障它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化,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社会走向全新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为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工业领域,它将广泛参与危险作业生产环节,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在特种领域,它将会成为极端环境下执行科研探索、抢险救灾等任务的重要力量;在民生领域,从提供家政服务到参与医疗辅助等,它将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记者 沈 慧) 来源:经济日报
  • “悟空”刷屏振奋数字文化产业信心       近日,国产3A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发售,不到1天时间,就迅速攀升至Steam、WeGame等各大平台销售排行榜首位,同时在线玩家数量突破140万。《黑神话:悟空》走红,不仅仅是一款游戏的成功,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向好的集中体现,为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游戏最初被发明,是用以展示和验证计算机的性能,随后由“黑科技”的试验田,逐步融入经济发展,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随着游戏产业飞速发展,其相关科技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越游戏行业本身。例如,游戏引擎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提升了游戏的画面效果和交互体验,还在无人驾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随着游戏产业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也为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数字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进一步讲,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创新动力。Newzoo全球IP游戏研究报告显示,亚洲畅销榜中60%的手游都经过IP改编。以热门IP打造的产品,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例如,早在2021年,“西游记”就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手机游戏IP收入最高的五大IP之一,其衍生的净收入高达54亿美元。基于这项经典IP所打造的《黑神话:悟空》也引来众多品牌与其展开合作,实现周边商品从线上到线下的拓展。   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同样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一方面,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政策的支持也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都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据统计,美国硅谷的数字文化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企业间的合作产生的。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预计未来几年内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加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技术快速兴起,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据对全国7.7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4年上半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截至2023年末,有16个文化产业的行业小类数字化特征鲜明,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进入数字时代,商业资产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例如,在《黑神话:悟空》的故事线中,诸多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山西晋城的玉皇庙、天津蓟州区的独乐寺、四川绵阳的天王殿以及重庆大足石刻等,都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得以在游戏内高精度再现。   评价一款文化产品成功与否,比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创作和推广文化产品时,应当更加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确保传递正能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同时,也需通过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让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欢迎,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魅力,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刘 典) 来源:经济日报
  • 提升专精特新核心竞争力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协同,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要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为下一阶段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凭借其掌握的“独门绝技”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推动制造业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要求主管部门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唯有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一化、差异化优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专一化意味着专和精,差异化意味着特和新。专精特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制胜之道。因此,要坚定不移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要用好政策工具箱。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运营服务,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   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财政金融帮扶力度。持续高强度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让不少专精特新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广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要做好服务。要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构建优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网,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汇聚整合政务、市场等各类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问题跟踪解决机制,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实行台账式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和解决期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回应和妥善处理。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已然是一道必答题。要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数字化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以及易部署、低成本、柔性化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愿转、敢转、会转,并且转得好、转出成效。聚焦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转型效益明显的重点产业链,探索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成效,力争实现“试成一批,带起一片”。(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 人工智能驱动企业创新增长       埃森哲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更多的中国企业计划加大数字化领域投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持续转型。   在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看来,技术变革步伐不断加快,对商业、社会的影响也在持续增强,以更大的格局把握技术是企业持续转型的关键。企业在面对技术部署、变革管理、创新加速等重要问题时,都需要从全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解决复杂的业务和组织挑战,实现应用和治理兼顾,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据埃森哲测算,企业若能以员工和创新为核心、负责任地大规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激进情形(即以削减成本为核心快速运用的方式)相比,到2038年或将在中国释放逾2.86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价值。   研究表明,近六成(59%)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一年对数字化转型项目增加投资,揭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强劲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借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重塑各项职能,其中制造(48%)、财务(45%)和供应链(42%)成为三大重点关注领域。   尽管认识到技术应用和投资的必要性,要想充分释放技术的价值,中国企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完善人工智能战略、增强数字技术基础、提升组织变革能力。   报告建议企业从四个方面采取行动,稳健地释放技术、组织、人才等全面价值,持续重塑。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企业需要以新的竞争前沿为目标,采用全局视角,对基本流程、工作方式和决策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打破职能、部门间的壁垒,在关键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打造护城河。   二是构建新型数字核心。数字核心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价值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采取灵活且可扩展的架构策略,建设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新能力,并能有效、安全地融合各类技术要素,服务转型需要。   三是重塑人才和工作。企业应把人放在变革的核心,制定组织战略、定义新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加强培训、实现技能提升,并利用新技术改善员工体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管理层需要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提升“硬”实力和“软”技能,全面领导企业重塑。   四是打造负责任的AI。企业应建立明确的指导原则,搭建治理框架,以确保人工智能的设计、部署和使用符合法律和伦理。企业应当确保AI模型的透明度,清楚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式,并在运营管理中加强对于风险的把控。   新华指数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认为,该指数为企业全面了解并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生成式AI等技术因素驱动创新增长,将对企业现代化数据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重要载体,指数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工具,是指标智能化应用的基础模型,也是企业数据资源变为数据资产的主要产品形态,未来指数将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张斯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家电以旧换新再加码 每件最高补2000元       记者8月25日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等四部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各地自主确定补贴“8+N”类家电品种,每件最高补贴2000元。   通知要求,各地要统筹使用中央与地方资金,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5%,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最终销售价格5%的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记者注意到,这是今年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来,关于家电领域以旧换新的又一次加力支持。此前,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于3月底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投资补助等传统支持方式不同,这次向地方直接安排资金,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在符合‘两新’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地方的创造力,有利于更加快速便捷地将这些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消费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   此次发布的通知便是对《若干措施》的具体落实。通知提出,各地自主确定上述8类家电的具体品种。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居民消费习惯、消费市场实际情况、产业特点等,对其他家电品种予以补贴并明确相关补贴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将酒店电视终端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   在加强资金管理方面,通知明确,根据《若干措施》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向地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按照总体9:1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各省级财政根据中央资金分配情况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互相借鉴经验,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准确掌握家电交旧、购新、拆解全流程信息。要通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严防虚假交易、跨地区重复购买、大量囤货、骗补套补等行为。(记者 王文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从“炫技”到“服务”,国产人形机器人“抢滩”未来产业赛道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张骁、阳娜、郭宇靖)正在北京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不仅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还成为展会上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几乎每个展台都围满了人。   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和技术难度大,外观、行为更贴近人,不仅“亲近感”和“科技感”更强,也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引发无尽想象。人形机器人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能为人类展示什么、做什么?本届大会上有了“新答案”。   赶在各类机器人与观众见面之前,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已经提前“秀了一把”。21日,在大会开幕式上,这位身高1.73米、体重60公斤的机器人,在现场数百位嘉宾、观众见证下,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站上舞台中央,与嘉宾一同按下大会启动的按键后,还不忘向台下挥手致意,引得掌声一片。   在大会序厅,“天工1.2 MAX”的兄弟机型还表演了奔跑、上台阶等技能。尤其跑步速度可到达每小时6公里,与成年人慢跑速度相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测试负责人王满占告诉记者,此次“天工”重点展示了运动控制能力方面的研发水平,未来将会朝着细分市场方向拓展。   本届大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各有所长。有的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有的能跳舞、翻跟头。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这些动作能完成背后,是人形机器人“大脑”更聪慧,高级认知和决策能力更强;“小脑”更敏捷,运动控制更精准;“肢体”更灵活,本体结构运动精度、能源效率更高,体现出关键技术的发展进步。   记者还注意到,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大有“脱虚向实”之势。有别于人形机器人厂商以往展示局部研发成果、播放演示视频、只做静态展示的做法,此次展商带来更多整机成品,直接在现场搭建应用场景,努力将机器人“在岗上班”的实际过程还原给观众。   在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展台,参观者按下按钮,对一款人形机器人说:“我要一杯拿铁,大杯的,不加糖。”一杯咖啡很快经人形机器人制作好,端到用户面前。   在优必选科技展台,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现场展示智能搬运、分拣、质检等三大主要应用。在执行智能质检任务时,Walker S稳步靠近一辆蓝色轿车,启动探照扫描。在发现前车轮轴心的LOGO图标存在问题后,后方大屏同步显示出“ERROR”(错误)的质检结果。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告诉记者,基于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Walker S的质检可覆盖全车360度范围和0.5米以下低矮区域,检测准确率高达99%。目前,该企业机器人已进入国内多家车厂开展实训。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制造、危化品生产等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优先场景,这些“机器打工人”将从提高重复性劳动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等方面赋能实体经济。未来,人形机器人还将在服务业、家庭陪伴等场景扮演更重要角色,成为人类的朋友、伙伴。   多家人形机器人参展厂商向记者表示,作为未来产业之一,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与安全应用难等现实考验,但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是普遍共识。   近期,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8月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RRMM)及双臂协作系统(RTACS),为核心技术突破奠定新基础;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并宣布将于10月开始量产……   未来已来,正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所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 来源:新华网
  • AI大模型可助力孤独症早期筛查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孔梓萱)近日,瑞典一个研究团队基于机器学习开发出一个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可以帮助专家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早期筛查。ASD通常简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准确率可达约8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孤独症。然而,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孤独症儿童在3岁前被诊断发现。而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著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认知功能。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的机器学习数据来源于美国一个招募了约5万名孤独症人群及其家庭成员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15330名确诊儿童和15330名未得到诊断的儿童信息,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种族和性别。   根据家长提供的医疗背景及填写的调查问卷,研究团队提取了28项在儿童2岁前可以轻松获得的衡量指标,如第一次做出微笑表情的时间点等。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对机器学习大模型进行构建和训练,使其在包含孤独症儿童和非孤独症儿童的大规模数据中寻找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模式及其表征关系,并择选出其中性能最优的一个模型,进行了进一步数据测试。   该AI大模型对约10000名参与者进行了孤独症筛查。测试结果显示,其识别准确率为78.9%,其中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准确率为78.5%,2至4岁儿童的准确率为84.2%,4至10岁儿童的准确率为79.2%。   然而,在对另一组参与者数据进行筛查时,准确率仅有68%。研究团队表示,该模型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未来也会考虑结合使用诸如眼动追踪等技术。这并不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尝试用AI进行孤独症早期筛查,此前曾有相关研究将AI技术与儿童视网膜扫描相结合进行识别。 来源:新华网
  • 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纵向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随着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长连年攀升,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到2212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为6.65%,连续5年保持6%以上。   横向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达1086亿美元,是2000年的2.3倍。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至20%之间。对比来看,我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能。   要开渠引水。拓宽基础研究投入渠道,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企业和社会等各方的积极性,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安全领域,稳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设立基础研究专项,探索中央和地方联合出资、协同推进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方式。探索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新模式,鼓励企业以众包众筹、设立基础研究奖项、与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联合基金、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基础研究有效投入。   要提质增效。改进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式和组织机制,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持续稳定支持,改进基础研究的选题机制,推动战略需求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提高从实践中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 “悟空”打开游戏“出海”思路       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布。这款游戏是首个国产3A单主机游戏,发布前的数年时间里,它就已在游戏圈子频繁引起热议。发布后,更是瞬间引爆了游戏玩家们的热情。《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宣告着中国游戏产业在“出海”上实现了突破,同时也为整个产业如何更好地接触、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不少思路。   游戏大作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可判断其是否名副其实,然而《黑神话:悟空》在数天内已是“叫座又叫好”。关于叫座,8月21日,《黑神话:悟空》在个人电脑(PC端)游戏平台Steam上已售出超过300万份,加上WeGame、Epic和PlayStation等平台,创下总销量超450万份、总销售额超15亿元的佳绩。上线首日,其同时在线玩家峰值数超过200万人,位居Steam历史同时在线纪录第二;关于叫好,截至8月21日,Steam平台接近17万的评价中有96%的好评,令该游戏收获“好评如潮”标签,并且少数差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热心玩家为解决游戏内的小问题而提供的“小贴士”。也就是说,短短几天时间里,《黑神话:悟空》不仅销量可观,而且收获的评价极高,这在全世界游戏行业都难得一见。   这个“悟空”究竟是如何创造“神话”的呢?3A游戏,往往具备画面精美、互动性强、剧情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游戏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领域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由于各种原因,对国内玩家而言,网络游戏已成为主流消费习惯,短平快的游戏体验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首选,因此单主机游戏较为小众。玩3A的人少,做3A的人也不多。   近10年来,国内的消费水平和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对游戏时长较长的单主机游戏需求增多。需求推动供给,市面上开始有团队愿意花大量时间精力来研发3A游戏。与此同时,当今游戏开发技术不仅日益成熟,而且门槛没有以往那么高,技术已不是游戏开发的主要壁垒,不再成为有想法的游戏开发者望而却步的阻碍。越来越多想要开发出好游戏的年轻人开始朝着梦想进发,《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无疑是一个鲜明例子。   《黑神话:悟空》的热度不仅限于国内,这款游戏已火出国门。在国外的游戏论坛和视频网站上,《黑神话:悟空》的相关内容早已刷屏,百万播放量的内容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黑神话:悟空》如今已不单是一款优秀的游戏,正在朝着文化标识发展,这给整个中国游戏产业“出海”提供了全新思路。   对“游戏”二字的全面理解十分重要。要想做一款好游戏,通常不能只把游戏当做是一种消费品,而是必须要重视其内在所承载的东西。当今社会,玩家们尤其是热衷于主机游戏的玩家们十分看重一个游戏的世界观、剧情、文本,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团队想传达的思想。在国外,不乏一些质量十分上乘的游戏作品因思想内核存在争议而褒贬不一。从这一点看,一款游戏在制作之初,团队就必须把它当作类似电影作品甚至文学作品一样去看待,在内容上精雕细琢。   过硬的游戏质量必不可少。一款好的游戏会被视作艺术品,但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它本质上仍是个产品,产品本身的质量如果出了问题,再深切的情怀也无济于事。在游戏界,曾有作品因其世界观之宏伟吸引不少玩家,发售之后人们发现技术问题比比皆是,让玩家无法正常进行游戏,因此口碑崩塌。对中国游戏行业而言,技术关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关,不仅要让游戏尽量少出错,还要在优化层面尽可能考虑普通大众的情况。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在国外流传甚广,这也推动了《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火。这并不仅仅是一款国产游戏的偶然成功,更是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游戏开发的“富矿”。如果能将其融入一款质量上乘的游戏中,那便是文化传播与市场运营的双赢。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中国的游戏行业当然也需要不断磨炼自身才可于世界范围内占得一席之地。希望越来越多的游戏能跟着“悟空”一起出海,让中国游戏产业跟着“悟空”一同精彩。(记者 施普皓)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