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企业设备更新政策初见成效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通知,明确安排148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持续支持设备更新项目。   位于浙江温岭的鑫磊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磊压缩机”)是国内主要的空气压缩机生产企业,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我们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3.99亿元,获得国家超长期国债支持。乘政策东风,公司计划淘汰100多套旧设备,新增自动下料机、机械手、数控车床等300多套新设备。”鑫磊压缩机总经理钟佳妤8月18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全面投产后,预计联网设备超400台,生产效率整体提升30%,自动化覆盖率达60%。   和鑫磊压缩机一样,大量工业企业已经尝到政策甜头。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揽子政策的推动下,全国设备更新形势向好。   支持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方式更优   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来,多项财政金融政策已陆续出台,包括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等。   “真金白银的支持提升了企业设备更新能力,激活了企业投资潜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向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12.6%,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为工业经济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看来,《若干措施》的政策“加力”,主要体现在对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支持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方式更优。   一方面,将设备更新的支持范围从工业、环境基础设施等7个领域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另一方面,对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中央财政资金贴息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通过财政做“加法”,为企业在设备更新成本、融资成本方面做了“减法”。   另外,政策统筹考虑不同领域特点,降低申报门槛,简化申报审批流程,进一步坚定企业设备更新的信心。   樊蒙也认为,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不同行业情况差异大。比如仪器仪表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项目金额相对较小,难以达到政策门槛、获得财政支持。政策明确提出降低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申报门槛,不再设置“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要求,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此项改革有效支持了单体规模小,但是点多、量大、面广的行业和中小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了政策惠及面,将有力激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活力。”他说。   数据显示,“两新”政策落地迅速、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出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规模近200亿元。   带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设备更新”不只是新与旧的变化,同样涉及到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的产业发展趋势。   胡坚波介绍,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不是为了更新而更新,也不是简单地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通过设备升级,可以带动产业整体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胡坚波认为,着眼于高端,设备更新将推动工业企业淘汰一批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替换一批先进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设备的大规模应用。   针对智能、绿色的产业发展方向,设备更新将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技术更好赋能装备升级和产线改造,加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同时,加快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设备应用,推动锅炉、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胡坚波还表示,通过设备更新,重点行业老旧装置技术改造和安全应急装备推广得以进一步深入,从而能促进制造业安全发展。(记者 崔 爽) 来源:经济日报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存储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日前成功存储35个电子束团,流强达到12毫安。这是HEPS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HEPS加速器进入了调束快行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HEPS调束团队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电子束流流强、寿命等参数,力争尽早为光束线站供光。   HEPS储存环用于储存高能高品质电子束,同时产生同步辐射光,是世界上第三大光源加速器、国内第一大加速器,其束流轨道周长约1360.4米。经过5年的建设,HEPS储存环于今年7月1日完成全部设备研制和安装。   7月23日12时45分,HEPS储存环正式开机调束。开机不到3个小时,储存环就实现了单束团电子束的高能输运线传输及储存环首次在轴注入,随后单束团电子束成功在储存环内实现循环贯通。8月6日凌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首次成功实现单束团束流存储。   “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存储是一项重大进展,这表明我们前期的设备安装、调试非常成功,也标志着HEPS光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HEPS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卫民说。   HEPS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储存环调束总顾问陈森玉院士在亲自参加调束后表示,HEPS储存环仅有毫米级的动力学孔径,加上注入引出区存在两个垂直方向±2.5毫米的物理孔径限制,其调束任务是异常艰巨的。HEPS调束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好的调束成果,几乎没有走一点弯路,表现出色。   HEPS于2019年6月启动建设,建设周期6.5年。建成后,HEPS可发射比太阳亮度高1万亿倍的光,将成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将是中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小企业景气度有所回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9,与6月持平,扭转下降态势,景气状况有所好转。分行业看,建筑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业指数比上月分别上升0.1、0.1、0.4和0.2点,工业指数与上月持平。   “5月、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走弱,前期低基数对本月指数走势形成有力支撑。服务性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以及前期受到压制的房地产行业的修复,均带动相关行业指数上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表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将逐步提高。   政策落地效果显现   调查显示,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发力,积极因素持续累积,中小企业对市场预期有所好转,经济活动景气度整体有所回升。在法律保障方面,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市场准入方面,围绕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国际合作,进行服务建设、项目推介、政策宣传;在扩大市场需求方面,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经营能力。“这些政策举措,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提振信心和预期、增加有效需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朱玉说。   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业6个行业的国内订单指数上升,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业5个行业销售量指数上升。   但也要看到,中小微企业仍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增收不增利、招投标难度大、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解决中小企业权益保护不足、融资难融资贵、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朱玉建议,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参与竞拍、公平竞争的权利。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解决民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问题。   此外,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加强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的投诉办理,细化清欠台账管理,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中小企业是稳定产业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大企业的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企业一般是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则是配套专家。我们联合国资委等部门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参与中央企业的产业链。”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说。   工信部前不久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自愿基于市场原则进行合作,助力大企业精准对接更多未进入供应商体系的协同创新伙伴,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创新需求由市场提出、创新主体由市场选择、创新成果由市场验证,攻克一批产业技术难题,形成一批融通创新成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浙江杭州,“智能生活”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办得如火如荼。活动现场,华数传媒、北航杭州研究院、大华股份、麒盛科技4家单位进行了“数字未来+创新联合体”签约,后续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市场应用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潜能、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下一步,要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加速进入大企业配套供应链、引导中小企业持续用好各类创新资源3个重要环节发力,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向链延伸、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商超说。   谈及如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良好局面,朱玉建议,政府要强化组织引导、建立协调机制,引入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加强配套服务支持,形成更大规模、更有效率、供需双方紧密互动和自愿协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入选“揭榜”名单的中小企业,将获得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的倾斜支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应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向中小科技企业倾斜,并给予其融资、研发、市场等全方位培育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效率和质量。   数字消费带来新商机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飒爽英姿,阳光可爱的外在形象和坚韧勇敢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其同款周边也迅速成为热销产品。黄玉婷佩戴的发卡一度让浙江义乌的商家加班加点赶订单,全红婵带火了丑鱼拖鞋、小乌龟挂件等商品,郑钦文同款网球拍登上淘宝热搜,一晚产生超153万元订单。通过淘宝平台,千万中小商家敏锐发现趋势、快速反应,把流量变成销量。   被全红婵带火的丑鱼拖鞋,是来自一个新品牌chikoku的原创设计。创始人吴志伟告诉记者:“这双拖鞋冲上微博热搜后,很快也上了淘宝热搜,天猫旗舰店咨询量明显多了起来,单链接销量增长了400倍至500倍,甚至一些线下超市都找过来想卖这双鞋,我们的工厂连夜加产了1万双。”   “奥运会相关商品在网上热销可以说是‘眼球经济+内容电商’的典型案例,市场敏感度高的中小商家及时利用热点话题,在电商平台上推出相关商品,打造爆款,实现商业变现。”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认为,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好自身灵活运营的优势,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成败的关键。电商平台拥有海量的消费群体和完善的服务生态,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细分精准的信息,帮助他们及时优化产品供给方向,挖掘新的市场机遇。   在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环境下,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既能创造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带来新商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提出,2023年,我国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增长11%,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27.6%。近年来,“种草打卡”“城市漫步”“露营经济”等各类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消费内需活力加速迸发,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朱玉则认为,电商平台突破了传统商业市场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具有低成本运营、品牌传播快等优势,拓展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平台发布产品介绍、供需信息、售后服务等信息,让中小企业获取一手业务数据,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中小商家以发布有吸引力的内容、参与社交媒体讨论、举办线上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通过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分析用户反馈,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收集客户意见,迅速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解决方案。(记者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 加快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       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对补贴范围和标准,补贴申报、审核和发放,补贴资金管理,绩效管理与监督等进行了规定。这是交通领域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务实之举。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内在要求。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此次出台细则,将加快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有力推动交通领域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同时,交通领域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也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各地加快实施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不少地方的公共交通实现了100%新能源化。细则的出台,释放了继续支持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的明确信号,稳定了各方预期,既推动公共交通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电动化率,也促进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加大投入、提供更加优质的新能源交通产品。   2015年开始,我国新能源公交车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期,目前第一批纯电动汽车已经进入退役或更换动力电池的高峰期。集中更新车辆或更换动力电池,给公共交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细则明确,对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的,平均每辆车补贴8万元;对更换动力电池的,每辆车补贴4.2万元。这将有效降低城市公交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总体按90∶10比例共担,并分地区确定具体分担比例。其中,对西部省份按95∶5比例分担,对于平衡各地财力差距、加快欠发达地区公交电动化替代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说,细则的出台非常及时且措施明确,将有力推动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不过,好政策还需要落实好,只有把这些利好真正兑现,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的效用。   一方面,各地要加强配套,做好服务工作。各地区地形、人口、基础设施等情况不尽相同,各地交通、财政等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不同车长新能源城市公交车等补贴标准,确定具体绩效目标,统筹好资金筹措分配。同时,积极组织客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更换服务企业与公交企业加强供需对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要注重实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比如,此次细则中要求,补贴资金适当向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倾斜,就体现了完善适老化无障碍交通运输体系的便民导向。各地要结合客流变化、城市公交行业发展等情况,选择更适应实际需求的车型,优化车内设施设备,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满足老年人、儿童等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   此外,还要做好资金的使用监管。各地要认真审核补贴资金申请,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管,适时对补贴资金的使用、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权力寻租等现象,让补贴资金用在“刀刃”上。(齐 慧) 来源:经济日报
  • 电动汽车变身“充电宝”       江苏省近日组织实施我国首次省域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覆盖13个地级市,超千辆新能源汽车集中参与错峰充电和反向放电。   此前,北京、安徽、广东等多地开展了车网互动试点,有效发挥了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为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车网互动政策支持力度。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初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到2030年,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支持开展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探索,研究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分时电价政策,探索放电价格机制,推动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系统互动。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车网互动新模式推广明显提速。安徽省车网互动中充放电每千瓦时电价差达0.9元。按照这一价格推算,若反向送电30千瓦时,车主收益约30元。北京市首座车网互动示范站投入商业化运营,新能源车主可以选择在家充电,在办公时间放电,通过充放电带来电价价差获得收益。   “此前,广东深圳开展了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江苏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也正式商用。多地在市域范围内探索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但针对省域范围集中开展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在我国尚属首次。”国网江苏电力营销部市场处处长阮文骏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中,国网江苏电动汽车公司通过向新能源车主发放充电优惠券等方式,在江苏省国家电网运营的充电站开展错峰充电服务,并选取16座公共充电站点,执行分时电价和分时服务费,引导车主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国网江苏电力还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邀请新能源车主在63台具备车网互动功能的充电桩参与反向放电,车主可获得相应收益,并支撑电网削峰填谷,实现了“车、桩、网”三方共赢。   据统计,8月9日,共有1277辆新能源汽车在江苏省的482个充电站点参与错峰充电,当天为新能源车主创造收益0.6万元,为用电高峰时段让出1.2万千瓦负荷,有效削峰电量达1.7万千瓦时,可满足2100户家庭1天的用电量。   “每放1千瓦时电能拿到5元补贴,8月9日晚上我的车一共放了20多千瓦时电,除去充电费用,能拿到100多元收益。”在无锡车网互动示范区参加活动的车主朱士鑫说。   “我们通过这次应用,全面验证了规模化开展车网互动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清洁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的调节能力,为完善充电市场机制、拓展用户交互模式提供了经验。”阮文骏说。   机构预计,到2030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如果其中10%的车主愿意参与反向放电,可为电网提供超100万千瓦削峰填谷能力,相当于新增一座百万千瓦级“移动充电宝”,将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黄学良表示,目前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面临用户行为不确定性较强、市场交易机制仍需完善、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等挑战。他建议,后续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提升车主获利空间、加强信息安全、促进数据共享等举措,进一步推动车网互动在新能源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 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成势       市场调研机构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9849.5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1467.6亿元,市场增速达34.7%。专家表示,工业互联网平台正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成为赋能生产企业高质量制造和智改数转的重要帮手。   制造业加快数智转型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覆盖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建成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9600万台(套),“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1.3万个,全面覆盖机械、钢铁、电子等41个工业大类,有效助力制造企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宋颖昌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步入场景引领、融合突破、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期,正成为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应用,有利于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利于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助力打造以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服务体系。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分析,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品开发、平台建设、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各个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制造业龙头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纷纷进军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推出面向各行业应用的平台软件产品。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积极推进部署面向全行业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全行业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形成了工业企业云、产业链协同等商业模式,不断扩大用户规模。   赛迪顾问预测,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与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以及“双跨”平台等工作稳步推进,未来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2026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4862.5亿元。   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   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是浪潮云洲搭建的以订单为核心的行业应用场景之一。作为一家生产性互联网头部服务商,浪潮云洲一直以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助力工业装备数字产业链升级。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浪潮云洲以天然橡胶等原材料供给为切入点,串联青岛橡胶及新材料、东营轮胎制造、济宁专用车制造3个产业集群,降低了70%行业原材料供需匹配时间,降低了1%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通过对产业集群本地仓储、青岛港前置仓的智能化改造,降低了50%橡胶、轮胎的整体仓储成本,促进了橡胶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   据统计,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上线以来,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100余家企业入驻,沉淀行业交易数据2亿条,产生平台收益超12亿元,助力中小企业融资1亿元。目前,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百万套(台),上线超2万个工业APP及微服务,支撑建设了5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助力百万家客户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具有行业属性强、用户需求复杂、开发实施成本高等特点,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拓展仍将面临很多挑战。赵刚认为,由于不同行业的业务差别很大,一个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往往只能面向一个行业服务,例如离散型制造业和流程型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差异很大,即使都是离散型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服装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完全不同。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既有产业链链主企业,也有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中小企业,平台需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共性化和个性化复杂需求。   “复杂的用户需求带来了较高的开发或实施成本。工业互联网平台通常是标准化产品,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或者要求产品能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或者要求产品能通过二次开发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会大幅增加开发或实施成本。”赵刚说。   构建高质量平台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将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新时期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方向。   宋颖昌认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赋能,首先要突破核心技术,推动5G、工业应用、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平台+5G”“平台+区块链”“平台+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平台技术成果开源及商用。   构建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还要在优化平台体系、提升赋能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完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推动行业知识经验在平台沉淀集聚,打造一批场景化解决方案,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另一方面要提升赋能水平,分行业挖掘工业互联网应用潜力,加快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   “此外,还要持续深化产融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开展商业模式探索与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产业发展生态链,构建创新活跃、多方联动的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格局。”宋颖昌说。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运营,能有效实现链主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客户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打通产品设计、生产、采购、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优化人才、资金、数据等产业要素资源配置,建立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端对端交付等新应用场景和新制造模式。”赵刚说,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仅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黄 鑫) 来源:经济日报
  • 智慧农业助农增收       在青岛市城阳区乡缦AI菌菇工厂的创新实验室里,全自动化智能栽培系统通过植物生长AI识别技术,智能统计植物数量、识别植物生长状态……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掘、培育现代化新型农业。   “农业必须走科技创新路线。”该工厂负责人王倩说,目前羊肚菌已实现年亩产量12万公斤、产值1440万元,是普通大棚种植产量的120倍。   在城阳区上马街道的五丰家庭农场葡萄大棚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替代了人工管理。埋在土里、挂在空中的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着土壤环境、气象、土壤养分等各种数据,根据葡萄水肥需求规律,精确运算形成施肥灌溉计划。   “以前种草莓就是赚辛苦钱,现在参加合作社种了新品种,小草莓成了‘金草莓’!”城阳区曹村草莓合作社社员曹德仁说。王家曹村的曹村草莓合作社联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等单位建起80多亩新品种试验基地,培育出多个优秀品种,合作社社员纯收入由每亩不足3万元增长到8万元左右。   空中草莓栽培基地、水培蔬菜研发基地……近年来,城阳区立足“科技兴农”,大力建设乡村振兴“城阳智库”,编制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智慧农业政策扶持,加强智慧农业产业园基础建设,推广数智化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城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涛表示,下一步,城阳区将以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三百工程”为抓手,以现代化、规模化、集聚化、融合化、数字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全产业链补强和联农带农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创新和政策供给为保障,加快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记者 刘 成) 来源:经济日报
  • 快递业“加速度”折射经济活力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比2023年提前了71天。快递业再次提前实现1000亿件目标,不仅凸显了我国快递市场的发展质效,也为繁荣活跃的中国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   快递业联系千家万户、连接千城百业、连通线上线下,这些年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今年以来,在神州大地上,每一秒钟有5144件快递、每一天有4.4亿件快递在流动。最高日业务量超5.8亿件,月均业务量逾130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是我国快递业高效运转和创新发展的有力证明。   亮眼的成绩单,凝结着快递企业的不懈努力。进村、进厂、出海,快递企业不断丰富服务场景,增强多产业服务能力。深入田间地头,优化包装设计,加大冷链运输,推动原产地与消费市场高效衔接,让新疆喀什的樱桃、浙江金华的葡萄等时令水果隔日就能走上公众餐桌。眼下,快递企业还在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快递“从天而降”,无人快递车上路运营,消费者的寄递体验更加高效便捷。   1000亿件目标的实现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无限潜力。在快递业支撑下,线上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上半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7.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6万亿元,增长8.8%。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通过快递网络连接全国大市场,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入乡进村。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1200多个县级公共寄递服务中心,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多元市场的消费需求还在不断释放,快递业有望获得更多市场增量。   快递枢纽网络是畅通经济循环、连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今年以来,多部门出台政策推动邮政快递枢纽布局建设,也为行业增强基础能力、提升枢纽集聚辐射作用创造了良好机遇。在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得益于新兴航空枢纽的带动,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超40%,远超行业整体增速。如今,一揽子经济政策正在向惠民生、促消费发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渐显现,这也是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所在。   快递物流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隔日达、次日达到半日达,从无人配送到快递进村入户,快递已成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有力抓手。在通达四方的快递网络上,“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成为现实。(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 “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启动       第二次青藏科考“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冰—湖—江地球系统变化综合科考活动”在西藏拉萨正式启动。“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由姚檀栋等10位国内外院士领衔,包括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等6个科考分队15个科考小组的400多名科考队员参与。   此次科考活动将聚焦普若岗日冰原(一原)、色林错—纳木错(两湖)以及长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关键区域,通过多任务、多学科、多手段开展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碳循环、高山环境与健康、资源能源远景、构造与环境演化、绿色可持续发展途径等地球系统科学综合考察研究,认识冰冻圈变化对亚洲水塔变化的作用和对水资源变化的贡献、多年冻土碳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中的碳动态、冰缘植物对气候和冰冻圈变化的响应规律、急进高原人群高海拔适应的生理特征、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构造与环境演化历史、城镇化体系建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以高水平科考成果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原两湖三江”地区是亚洲水塔的关键核心区,拥有世界上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普若岗日冰原,以色林错和纳木错为主体的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惠及全球最多人口的大江大河源头。该区域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同时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区。   据了解,此次科考活动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继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等“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系列综合科考活动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综合集成性成果产出,推动建立亚洲水塔核心区高新技术观测体系,推进环喜马拉雅国际大科学计划,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入实施。(记者尕玛多吉、傅强) 来源:光明日报
  • 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科普人才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既丰富了科普形式,也使公众有了更多选择和反馈的机会。这些变化,对科普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人才不但要向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更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公众需求的变化,对公众的反馈及时作出回应。   融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特征   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199.67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7.39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2.2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规模达到686.71万人。以往,科普工作主要由科普场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承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由科普爱好者也在不断增加。科普人才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科普人才素质高端化。由于融媒体为科普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高水平科技人才可以利用碎片、闲暇时间参加科普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科普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到科普的行列中,其中不乏教授甚至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的身影。   二是科普人才年轻化。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青年人是利用融媒体的主要群体,而且青年人也十分愿意分享,因此以融媒体为载体开展科普活动的青年科普人才呈现增加趋势。   三是科普人才网红化。网红化是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少科普人才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科普传播,创作权威而不失趣味的科普内容。如抖音科普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截至今年8月15日,已有粉丝2499万人,共有作品392件,获赞1.9亿次。   四是科普人才商业化。围绕科普开展的商业活动逐渐出现,并受到公众的支持。融媒体平台缩短了科普与商业的距离。严肃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传递到公众端,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科普与产业之间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趋势。   多措并举加强科普人才培养   当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专门培养的科普人才对公众科普服务比例不高、科普人才接受的培训系统性不够、科普人才培养尚未与融媒体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等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具备规模优势的科普人才队伍。以专职科普人才为核心,扩大兼职科普人才规模,建设一支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科普人才队伍。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打造科普人才的核心队伍。通过继续教育培养更多的科普人才,打造庞大的科普兼职队伍。充分运用各种方式,为科普人才提供基本科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   二是加强科普人才融媒体技术培训。融媒体技术是科普人才开展科普活动、提升科普效果的有效工具。绝大多数科普人才本身不是融媒体技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体上缺乏技术的使用能力,在融媒体时代科普做得好的科普人才,往往能有效利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因此,为提升科普人才技术应用的能力,需尽快加强对科普人才的融媒体技术培训。可向科普人才提供专门的系统性课程培训,也可向科普行业提供融媒体技术培训资源,鼓励科普人才自学,提升技术水平。课程内容可涉及相关科学传播理论、图像与图形信息处理技术、声音信息处理技术、视频制作、人工智能写作、新媒体信息安全以及平台运营等,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帮助科普人才全面了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全面提升科普人才在新媒体时代所需的科普技能。   三是注重科普人才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融媒体时代,科普信息更需要创新性、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去了解相关科普信息。这就要求科普人才在开展科普活动、创作科普作品时,要更加注重创新性,开发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科普作品。各类娱乐信息、社会热点信息,本身就更容易抓取公众注意力,科普信息想要获得更多关注,必须增加自身吸引力。因此,需要科普人才提升创新、创意能力,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   四是促进科普人才交流。搭建科普交流平台,通过线下活动、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科普人才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普人才、科普场馆等单位的兼职科普人才等不同类型的科普人才开展有效交流,开拓各领域科普人才的视野,促进先进的融媒体技术和理念在科普人才之间有效传播,从整体上提升各类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五是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发挥作用的场景。当前科普产业也在逐渐做大做强,需充分发挥科普市场的作用,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发挥作用的场景。支持科普人才有效利用各类信息传播工具和方式,打造多元化的科普信息供给,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公众的反馈,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提高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科普效果。   (作者:薛 姝 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