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不可分,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动力源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这既是基于对全球工业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必须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角度,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所处的历史方位,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要从全球产业演进的主要方向和内在规律出发。随着数据进入生产要素的程度和范围日益加深,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正在对制造业的传统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这轮产业变革浪潮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也深刻影响了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现代产业组织范式的颠覆式变革,全球主要国家都把新型工业化视为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出台支持措施予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指示,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来看,我们现在强调的新型工业化是一种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其重点聚焦于解决制造业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构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高端化升级,关键是数字化赋能,基底是绿色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和整体推进,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让创新成为内生动力,让协调成为根本要求,让绿色成为鲜亮底色,让开放成为关键抓手,让共享成为典型特征。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国家间的技术优势加快变迁,全球产业分工与竞争格局经历深度调整。必须抢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窗口,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扩大在未来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数字浪潮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传播和渗透,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必须依托数字技术为制造业赋能赋智,把数据要素更好地融入制造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让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的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的工业化,意味着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和动力更强的制造业发展之路,需要用创新的方式营造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态体系。我们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切实落实具体措施上多下功夫。   一是以创新引领为动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创新是核心动力。世界科技强国在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和支持配套政策等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显示,推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一套涉及主管部门、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复杂系统。形成有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创新体系,要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资源分配、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施策,形成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抓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以数实融合为主线。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自身潜力,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流程化再造,是企业不断获取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是新型工业化重要的动力源泉。但让数据跑出“加速度”却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搞好数据治理,健全公共服务,让“沉睡”的数据要素真正“活起来”。数据治理的重点是加速推进数据确权工作,制定完善的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规则,畅通数据要素进入生产全过程的渠道。   三是以产业安全为重点。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纵向压缩和横向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瞄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卡脖子”技术,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根本上掌握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在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性基础材料等领域的供应链韧性,最终建立以我为主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四是以改革开放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打通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通道。要以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契机,加快提升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搭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制造业国际合作平台,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向中国集聚。   (肖 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 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内涵特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如何认识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变革性意义,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驱动,处于萌芽期和成长初期,将对经济体系与社会变迁起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未来产业不仅是已有技术演进、迭代、融合的载体,更多体现了技术轨道的变化,甚至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这意味着随着技术革命的发生,科学知识、制造技术、人力资本、管理治理、基础设施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本轮技术革命极有可能超越以往技术经济周期相对单一的主导技术牵引,转而表现为智能、健康、绿色三大主导技术群融合突破与协同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深入扩散与渗透。在这样的趋势下,主要国家都围绕上述三大方向部署未来产业具体赛道。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实际上,科学技术早已内嵌于生产力整个形成和作用过程。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引发生产要素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在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等是核心生产要素。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引入可以消除传统能源可耗竭的忧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发展,未来人类大部分生产活动有可能会转移到机器和设备上,生产可能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迁徙,生产方式发生巨变。未来产业特别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融合发展,还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虽然减少了对众多劳动力的需求,但创造了更多的新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经验要求更高了,劳动者必须具备更好的创造性思维、更多的数字与智能技能。从一定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应结构。   毫无疑问,未来产业对生产力、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的,甚至会带来技术—经济—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转变。我们需要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系统部署科技、教育、产业、金融、能源、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举措,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各主体的创新潜力与积极性,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陈 志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 数字技术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正经历转型与重塑,文化消费呈现巨大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要用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力量,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产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文化服务形式、文化体验及产业模式,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创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予文化消费与生产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形式。在数字技术兴起之前,文化消费往往受到地域、交通等限制。数字技术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局限,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更广范围的共同体验。无论是通过在线阅读文学作品、观看数字化电影,还是参与虚拟现实的文化体验,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文化消费市场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身临其境的文化场景,如虚拟博物馆、虚拟演唱会等,增强了文化消费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数字技术催生文化消费与生产的巨大潜力和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的提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中。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此外,移动支付和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普及,不仅可以实现文化产品交易的快捷与安全,还能有效保护文化产品版权。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消费与生产带来了空前的创新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创作、展示和传播机会,从而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优质文化产品能够更广泛地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同时,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等工具使消费者能够实时互动和交流,深入参与文化活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体验的可及性,还增强了其互动性和参与感,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营销等环节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文化企业能够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精品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链条的优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应认识到,进入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亦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例如,信息碎片化容易导致文化消费的浅层化;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传播范围有了更大的空间,但同时也给文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着眼于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利用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赋能文化需求和供给两端,创新数字文化消费方式和生态体系,持续激发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新活力。   第一,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丰富文化消费供给。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技术应用的全面深化带动了创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人们对文化品位、鉴赏水平和服务体验要求的提高,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要依托“优质文化+数字技术+成熟工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数字文化产品、业态和传播创新,盘活文物、场馆、演艺等文化资源,提升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引领文化消费潮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统筹推进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现数字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   第二,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消费场景,使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文化趣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陈出新,既利用已有数字技术手段,巩固并扩展传统文化在数字领域的展示空间,还要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尖端技术嵌入文化产业创新全链条和全过程,促进前沿虚拟现实空间技术在文化娱乐、旅游、展览、艺术、体育等消费场景的应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搭建更富想象、更具智慧的文化消费新环境。   第三,鼓励创新和审慎监管相结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数字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驱动和创新密集的新兴领域,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必须确保遵守法律法规。例如,针对数字化技术可能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利用先进技术,切实保护文化产业合法权益;针对信息传播不规范等问题,应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内容管理机制,促使相关方更加负责任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助力。   (王夏雨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来源:经济日报
  • 韩国频频发力半导体行业       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前景看好,给韩国芯片行业带来了希望。   业界预计,今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从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最新数据看,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收入达到1377亿美元,虽然相较前一个季度有所减少,但同比已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达15.2%,预计今年后三个季度的同比增长仍将继续维持这个趋势。   得益于全球芯片业的回暖,韩国两大存储芯片企业,同时也曾是全球最大的两家存储芯片企业——三星和SK海力士一季度业绩均取得好成绩。SK海力士已实现了扭亏为盈。三星电子今年一季度利润同比大增逾9倍。   实际上,2022年韩国芯片产量份额已与日本并列全球第三。目前韩国寄望于到2032年能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为此,韩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在频频发力。   据路透社和法新社等外媒报道,韩国财政部长崔相穆近日表示,韩国正在准备一项超过10万亿韩元(约合73亿美元)的计划,来加强该国的关键半导体产业。   再早些时候,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就曾称,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其他芯片公司计划总投资622万亿韩元在韩国新建16座晶圆厂。其中,三星电子计划投资500万亿韩元,SK海力士将投资122万亿韩元。随着新集群的建设,韩国希望到2030年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10%的份额,并将关键材料供应链的自给率从当前的30%提高到50%,到2047年在京畿道建立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韩国政府还计划将延长半导体投资减税政策相关法律的有效期,今后会继续实施投资减税政策。   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在存储器展区展出业界首款支持高达10.7Gbps的LPDDR5X DRAM、第七代图形用双倍数据传输率存储器(GDDR7)、AutoSSD(车载固态硬盘)和通用闪存(UFS)3.1内存等产品。   为今年半导体市场带来暖意的主要来自人工智能方面的需求。韩国自然要紧抓这一机会。SK海力士4月24日发布公告,为满足AI半导体需求激增,拟扩大旗下HBM等新型DRAM的制造规模,并承诺将为此项目注资。预计到2025年11月完工并正式投产。此外,公司还将逐步增加设备投资,预计在M15X的总投资额将超过20万亿韩元,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产能。   对于韩国半导体行业的前景,一些机构表示出乐观。   韩联社的报道显示,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5月8日发布一份报告预测,得益于韩企通过兴建芯片工厂大幅提高产量,到2032年韩国芯片产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将达到19%。2022年至2032年,韩国芯片产能增幅有望达到129%,仅次于美国(203%)居全球第二。   韩国4月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56.1%,由于韩国出口对半导体的依赖度很高,半导体出口的复苏也使韩国出口最近持续回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4月18日在有关亚太地区经济展望的媒体吹风会上预测,今年韩国经济将在半导体出口的推动下实现增长。   不过,面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对于韩国能否在半导体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业界也有疑问。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执行理事An Ki-hyeon表示:“过去,半导体行业没有竞争,但现在全球竞争加剧,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   业界人士呼吁韩国政府给与行业补贴和直接支持。韩国半导体工程学会一位前官员表示,“虽然我们在存储器领域拥有高带宽存储(HBM),但系统半导体仍然落后。正如美国政府通过在本土建厂、提高芯片生产能力来鼓励国内半导体制造业一样,韩国也需要补贴来促进半导体制造业投资。”   或许,面对竞争和发展难题,韩国必须发掘新的增长动力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周武英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向“新”前行 乘势而“飞” 海南点燃低空经济新引擎       无人机穿梭在高楼大厦间送外卖,游客乘观光直升机在空中欣赏旖旎风光,救援直升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低空业态不断丰富,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方面领“飞”全国。   跨海飞行 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今年4月24日,一架FP-98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从海南海口甲子机场起飞,来自海南禄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400多公斤南美白对虾虾苗作为首批随机货物,用时不到3小时便抵达目的地珠海莲洲机场。此次飞行是海南首次实现到珠海的无人机公共货运物流跨海飞行。   “通过无人机运输,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同时又保障了水产种苗的存活率,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海南禄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云永超说,过去水产品通过陆运及过海轮渡到广东,运输时间达到十二三个小时,运输时间长,损耗大。   “无人机跨海飞行,是一个新的模式,给我们运输保障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他说。   此次无人机配送跨海飞行,是海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次生动实践,将极大提升两地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琼粤两地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执飞此次任务的FP-98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是国内首款大型无人运输机,可应用于运输投送、应急空投、通信中继和特种试验搭载等场景,能够大幅提升跨城市或边远地区物流运输效率。此次跨海飞行,无人机搭载了北斗三号综合管理平台,借助低空运行管理、综合管控、飞行服务及空域管理方面的能力,将一批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从海南运往珠海。   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在当日跨海飞行仪式上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促进各方加快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不断探索,通过总结、完善、提高,在空域管理、飞行运营、服务保障、安全管理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和应用体系,形成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样板,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做出应有贡献。   因地制宜 低空业态不断丰富   作为中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每年可供通航飞行天数300多天,可飞行日和空中游览活动时间位居全国之首,发展低空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同时,海南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展开了相关布局,抢抓低空经济“风口”。2010年,海南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2023年,海南发布了“海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做出低空空域放开的持续性尝试。   海南还在全国率先建设完成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和首个军民航双认证的通航飞行服务站,填补了国家空白,实现了海南低空管控有序。   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清群说,海南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地区之一,在全省布局、建设通航机场,不断夯实海南低空经济发展基础。目前海南已在省内建成了相对完善的低空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相对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了“飞得起、管得住”。(记者 周慧敏 程潇)   近年来,海南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凭借良好的制度体系、基础设施和优越的飞行环境,低空业态不断丰富,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方面居全国前列。   海南低空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不折不扣的龙头省份。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空中游览和跳伞飞行均居全国第一,空中游览飞行小时数、起降架次和载客量分别达到约1.37万小时、15.2万架次和36.48万人次,占全国比重分别约45.9%、63.2%和61.1%;跳伞飞行小时数、起降架次和载客量分别达到约0.42万小时、1.07万架次和4.53万人次,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7.7%、42.8%和39.6%。   海南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通航企业竞相落地。截至目前,海南共有本地注册的通用航空经营性企业160余家,常驻海南非本地通用航空企业近50家,为海南低空经济发展带来了市场活力。   独具优势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可以预见,有着独特优势的海南,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无限。   除了海岛的自然资源以及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面的基础优势外,高水平开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鲜明旗帜,开放的政策环境可为低空经济发展争取更加多样、更加科学的政策试验。同时,低税率、简税制、零关税等税收制度优势,有利于吸引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布局海南,加快市场培育。   海南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全国唯一北斗科普研学基地、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航天、北斗、深海科技有利于探索搭建适应低空空域用户多元化、低空飞行活动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低空智联网平台,加快实现对低空飞行器、机场、低空空域等低空运行主体的智能化、数字化管控,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其次,无人机、eVTOL等关键技术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车道,同时人们对于便利出行以及旅游休闲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它的市场也在不断增加。”南航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亚基地总经理李严认为,海南低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郭尧表示,未来,海南将充分发挥陆海空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热带海岛特色,在商业化短途运输、低空旅游消费、海洋经济开发等方面进行产业布局,将海南打造成为低空经济试点示范区,为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注入发展新动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研究发现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已擅长“说谎”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人工智能系统是否会欺骗人类,一直是各方都关心的问题。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团队称,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学会如何欺骗人类,其中包括部分号称已被训练成乐于助人和诚实的系统。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旗下的《模式》杂志上。   文章第一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博士后彼得·帕克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一些文献,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系统传播虚假信息的方式——通过习得性欺骗,它们系统地学会了“操纵”他人。   研究人员发现的最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系统欺骗例子是元宇宙平台公司的“西塞罗”人工智能系统,它被设计在一个虚拟外交战略游戏中作为人类玩家的对手。尽管元宇宙平台公司声称,“西塞罗”人工智能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诚实和乐于助人的”,并且在玩游戏时“从不故意背刺”它的人类盟友,但该公司发表的论文数据显示,该系统并没有公平地玩游戏。   “我们发现元宇宙平台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成为欺骗大师。”帕克说,“虽然元宇宙平台公司成功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在游戏中获胜——‘西塞罗’人工智能系统在玩家排行榜中排名前10%——但没能训练它诚实地获胜。”   其他人工智能系统则具有在扑克游戏中虚张声势的能力,或在战略游戏“星际争霸2”中为了击败对手而假装攻击的能力,以及为了在谈判游戏中占上风而歪曲偏好的能力等。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系统在游戏中作弊似乎是无害的,但它可能会导致“欺骗性人工智能能力的突破”,并在未来演变成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欺骗形式。   帕克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为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和开源模型可能出现的更高级欺骗做好准备。我们建议将欺骗性人工智能系统归类为高风险系统。” 来源:新华网
  • 工信部为清华大学颁发智慧天网一号01星空间无线电业务许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清华大学颁发了智慧天网一号01星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和空间无线电台执照,支持清华大学开展中轨泛同步轨道宽带通信卫星技术验证。   智慧天网一号01星是我国首颗中轨道宽带通信试验卫星,其使用的无线电频率涉及多个频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规定组织完成了有关频率的协调工作并依法颁发了许可,为清华大学开展国内与南极科考站科研数据直连、中轨与高低轨卫星数据传输等多项新技术验证提供了无线电频率资源支撑。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立足卫星产业和技术发展,指导相关卫星操作单位合理使用卫星无线电频率,有序开展频率协调,保障天基网络频率使用需求。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开放“算力+”场景 加速前沿技术验证应用       日前,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数字人主播”发布了72项河北省先进算力和10项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创新应用场景。   “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今天,如何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场景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进行论坛主旨发言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表示。   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先进算力创新场景建设,河北开放了一批“算力+”场景资源。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是河北打造“算力+”场景的企业之一。“我们打造了‘虚拟筛选及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创新场景。”公司创新部部长李媛告诉记者,他们利用高通量虚拟筛选技术对超大规模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确定了创新药早期研发的候选分子。   在李媛看来,对于创新药早期的先导化合物确定,需要进行大量实验验证。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化合物大数据模型,能够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及活性优化,避免了早期繁琐的实验操作。   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深圳市桑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石家庄市国资委共同建设的区域人工智算基础设施。“自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打造了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聚合发展平台。”中心负责人王霄宇说,算力共享平台的打造,为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智算支撑。   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将有助于加速前沿技术的验证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能够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提供真实的实验空间和应用场合。同时,还能加快高科技企业集聚。(记者 陈汝健) 来源:科技日报
  • AI技术助三星堆文物“新生”       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一座“四不像”神兽巍然挺立。神兽背上,祭祀者头顶华美铜尊跪坐,再现了古蜀国祭祀的场景。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见到了这尊通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铜像散发着古蜀文化的神秘与魅力。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区域的文物,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其组件分别来自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借助人机协同模拟技术,先完成‘数字拼接’,再进行实体文物拼接。”腾讯SSV数字文化三星堆项目负责人井博介绍。这是去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签约合作后,联合项目组开展的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项目。   那么,AI是如何实现拼接的?   井博解释道,第一步是确认不同坑的文物能否拼到一起,以往要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在该项目中,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团队成员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就能得出拼接的匹配度,这被形象地称作“兄弟相认”。第二步是做“矫形手术”,即AI会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最后,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查漏补缺”,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此次探索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复原。“‘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的模拟拼接,使得团队逐步研发出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目前,该算法已在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腾讯AI工程师高一鸣说,该团队还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如根据文物的三维模型,利用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AI算法,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不同拼接位置的匹配度等,这可以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   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学习AI智能辅助文物修复与考古知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还联合推出了可视化科普视频。这些视频生动展示了AI辅助文物裂缝检测和特征计算、AI多碎片拼接和补全、计算机物理模拟受力分析等流程。目前在三星堆新馆一层的多学科融合展区,《AI人机协同文物虚拟修复——青铜骑兽顶尊人像》视频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全貌。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的出土原件与模拟拼接修复的3D打印版本,则正在新馆二层展出。   井博表示,未来联合项目组还将开展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研发,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万小玲 实习记者 刘 侠) 来源:科技日报
  •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数量超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关键技术加快突破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才能夯实应用赋能的底座。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IT市场年会上,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沛霖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在应用层面发展较为迅速,但在基础层面和关键技术层面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陶青透露,要围绕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层技术,加快推动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加快智能物联终端和工业云部署,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算力供给运营管理能力;引导生态型企业加快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通用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业场景的行业大模型;构建高水平工业数据库,激发工业数据要素价值。   “只有将算力、算法和数据3个核心要素融合,才能把‘人工智能+’带到产业中,真正实现产业智能化赋能。今年4月,我们发布了海若大模型业务战略,计划投入50亿元资金,依托数字创新生态共同体,加快推动海若大模型在100个城市快速落地。”浪潮云行业总监尹萍说。   近年来,我国算力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智能算力规模达7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增速超过70%。   “算力一直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付长文表示,当前我国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位,但还存在算力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行业、企业数字化不断推进,对智算中心的需求越来越大。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缺口是52.6%,2023年达78.4%。   王沛霖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作。这两项行动深度推进,将为我国带来产业转型的历史性机遇,有望打造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质的飞跃。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数字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当前,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和数据要素管理进入实质性阶段,数字领域新技术、新理念、新制度不断涌现。”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说。   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2023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T技术引发了智能时代的新革命,成为推动千行百业应用创新的动力源。“人工智能+”行动的目标就是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为实体经济赋能,提高实体经济效率,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我国拥有广泛而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创造了巨大空间。人工智能在影像、零售、制造、金融、医疗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改变着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了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两部40多年前上映的老电影变成了全新4K版影片重新首映。据介绍,在数字修复环节,火山引擎技术团队工程师利用AI标识技术,减少了修复师重复劳动,帮助优化影片清晰度、流畅度、色彩,去除瑕疵。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马柯德表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技术在更多影视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技术趋势或成为未来4K胶片修复的主流。   在山东威海市,一艘渔船驶入港口,立刻被岸边的渔政核查核录系统捕捉到。这个由中国联通研发的高科技“接待员”迅速确认船只身份,在5分钟内完成核验,大大缩短了判定船舶身份的时间,提高了准确率。渔政核查核录系统上线16个月以来,AI“船脸”算法平均识别率精度达到86%以上,已完成8580次AI预警、3100多艘渔船的数据搜集,以及19153余次的机器自学习,提升了智慧渔港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还能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便捷服务。比如,得物APP率先运用AI技术探索品质消费保障,建立国内首条人工智能查验鉴别生产线。AI计算引擎由得物APP多年积累的查验鉴别研究和海量实物商品数据训练而成,能辅助提升查验鉴别效率。   蒙牛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智官李琤洁介绍,蒙牛历经货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到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智化转型3个阶段,转变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激发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1.0阶段,蒙牛实现从奶源、工厂到消费者全链条的数字化覆盖;在数字化2.0阶段,蒙牛深耕消费者数字化;在如今的数智化3.0阶段,蒙牛实施“AI驱动的双飞轮”战略,用人工智能对供应侧和消费侧进行全面加持。   “预计围绕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的应用场景将持续释放,推动IT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与发展,并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新动能。同时,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深度结合,将在产业、经济、社会领域碰撞出新的火花。”苏波说。   陶青透露,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中的融合应用,大幅提升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面向对国民经济影响大、带动力强、数字化基础好的重点行业,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提升高端装备、关键软件、智能终端等重点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   培育壮大产业生态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王沛霖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不仅影响企业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也阻碍整个产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虽然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模逐渐扩大,但仍面临高层次领军人才稀缺、基础研究人才流失等问题,急需构建更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如何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确保数据安全,同时满足AI模型训练的大数据需求,成为重要课题。跨界协同与资源整合也不够紧密,各产业及产学研用之间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还不够充分,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尚待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据介绍,浪潮云在国内率先启动新型数据基础设施探索与实践,通过搭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并融合隐私计算、沙箱计算、数据授权、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能力,满足授权数据安全存储、可信传输、联合建模等数据流通需求,为各地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首席专家杨海明介绍,联通数科形成了“联通数科+行业军团+研究院”的企业转型布局,还发挥中国联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引领作用,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对外赋能的生态链。   陶青表示,要健全完善支撑体系,培育壮大产业生态;加强标准引领,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体系。优化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建设,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安全保障和国际合作等机制。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提出,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以满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需求为导向,创造更好产业环境。(记者 黄 鑫 李和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