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加快一体化算力网建设       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于4月1日至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数据工作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国家数据工作新局面。   会议认为,全国数据系统高起点谋划数据工作,2023年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去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据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此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破局,统筹数字化发展力度稳步增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数据领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   会议指出,2024年数据工作要着力健全基础制度、释放要素潜能、加快转型赋能、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推进国际合作、抓好试点试验,更好发挥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驱动引领作用。   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重点工作。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数据流通利用安全治理机制;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挥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示范效应,全力推动“数据要素×”行动;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数据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数据科技与数据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水平;提升数据领域国际合作水平,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发挥试点试验的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支持更多地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记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 二〇二三年规模超五千亿元——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现有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126.7万架,同比2022年增加32.2%;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19.4万人。2023年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累计飞行2311万小时,增长11.8%。   无人驾驶航空器俗称“无人机”,是低空经济主要牵引。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市场庞大前景广阔   日前,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的V2000CG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是全球首个通过型号合格认证的吨级以上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峰飞航空科技负责人表示,V2000CG成功获颁型号合格证,为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商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美团无人机商业战略负责人刘硕向记者介绍,美团已初步完成了自主飞行无人机、智能化调度系统及高效率运营体系的研发建设工作,打造了一个服务于多场景、多天候的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方案已通过中国民航局审定,公司已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   当前,民用无人机已在农林牧渔和娱乐航拍领域率先实现行业普及。有人/无人协同运行、载人飞行等已进入试验验证阶段。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已延伸到城市商圈与社区,eVTOL机型的适航审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我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不断作出战略部署。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强化保障增添活力   我国持续出台支持政策,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中国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骆洪江表示,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低空飞行服务法规标准体系;国家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和飞行服务站三级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飞行服务站32个,已有27个实现与区域信息处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低空情报气象监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飞行计划管理逐步简化,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在组织保障方面,方案明确统筹联动和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协同,强化央地联动,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当地基础条件和潜在需求,在通用航空装备应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产业生态培育、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作用,支持通用航空装备推广应用。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加大对通用航空装备和服务采购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表示,在通用航空领域,民航局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告知承诺制审批,建立诚信体系,倡导行业自律。聚焦督查发现的问题一揽子制修订30余部民航规章,改变了套用运输航空标准监管通航的制度环境。取消通航企业赴境外作业审批、非经营性通航活动登记、通用航空器引进审批等许可事项,为企业减负,增添活力。   从影视航拍,到农业植保、播撒作业,再到为消防应急、能源、测绘等各行业提供无人机整体解决方案,为各类运输场景提供最新低空运载无人机设备……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在多个领域应用不断深入,推动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相信会在新兴行业看到更多无人机创新应用。”大疆高级企业战略总监张晓楠表示。   优化服务应对挑战   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民航运输系副主任刘志硕看来,当前低空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eVTOL、飞行汽车装备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针对中型无人机的适航标准尚未发布。二是在空域规划方面,低空空域通常定义为离地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城市空中交通空域运行边界还有待界定。三是低空交通管控方面,依赖人工的运输航空管控模式已不适用于低空飞行,尤其是在城市空中交通中。当交通量较大时,如何保障飞行安全和高效应当重视。四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无人机飞行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法规,但民航局和地方政府职责划分尚待清晰界定。   中国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表示,民航局将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   为了进一步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民航局将推动实现由现行在原有空域结构中协调划设报告空域、监视空域和目视航线的做法,变为以空域分类为基础全面优化低空资源使用效能,增加低空可飞空域。   对于无人机产业,民航局将以城市场景为重点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示范,结合传统空管保障体系和通航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空中航行服务体系构建。由于无人机研发设计制造适航审定需求越来越多,民航局将深入研究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审定技术研究、资源统筹整合、优化审定模式、强化标准建设4个方面持续发力。   我国通用机场建设存在机场总体数量不足、布局规划不够合理、建设程序仍然复杂等问题。商可佳表示,民航局将进一步优化通用机场分类分级管理框架,明确机场建设、许可、备案、运行和监管要求。同时,研究出台通用机场样板间建设指南,提出各类机场的建设样板,引导地方政府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简易型通用机场,避免简单比照运输机场进行建设。(记者 崔国强) 来源:经济日报
  • 积极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作为人工智能大国,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进一步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与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议聚焦人工智能这一事关人类未来的重要领域,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全球治理以及如何治理的问题,为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倡议既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近半年来,中国积极落实倡议,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唱响中国理念主张,深入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元首外交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主席同各方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行战略沟通,推动对话合作。中国应邀出席在英国举行的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讨论和技术标准制定,大力推动联合国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行研讨,引导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开展相关交流合作。中国两名专家入选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为事关未来国际治理原则和机构创设的讨论贡献了重要看法和主张。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作用普遍予以高度评价。   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发展。面对国际治理理念之争,中国大力倡导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强调治理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防范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带来的机遇。中国积极推动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开放、透明、包容的环境,坚决反对在人工智能领域搞“小院高墙”,利用技术垄断和单边制裁措施制造发展壁垒,恶意阻挠他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国大力促进国际合作,主张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开源人工智能技术。   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有助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体系。当前,国际上正在深入讨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和治理原则、机制等重大问题。中国主张人工智能发展坚持“智能向善”宗旨,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强调联合国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基础上形成国际共识,明确支持建立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治理机构,协调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重大议题。   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并不均衡。中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旗帜鲜明主张各国都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呼吁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中国推动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主张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弥合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加快推进。作为人工智能大国,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进一步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与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协力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
  • 前两月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11.9%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王政、刘温馨)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得益于广阔应用场景、巨大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今年前两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部分领域和地区增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超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软件业利润总额2064亿元,同比增长11.5%。   软件产品收入稳中有升。前两月,软件产品收入3944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行业收入的23.1%。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8.2%。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速较高,新业态增势喜人。前两月,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行业收入的66%。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2102亿元,同比增长13.8%;集成电路设计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12%;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1378亿元,同比增长3.8%。   信息安全收入平稳增长。前两月,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13.3%。 来源:人民日报
  • 北京长城脚下开建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题:北京长城脚下开建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李春宇   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两台新型高性能小型无人机已经“上岗”。它们盘旋于南楼与北楼之间,为文物保护、安防巡检、景区管理提供实时服务。   连日来,北京锚定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连发两份政策文件,加快建设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北京做强低空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进一步释放。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延庆区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北京着力推进无人机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形成超百亿元规模的无人机产业集群。另一份政策文件《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方案》指出,北京将依托延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加快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在创新服务、应用场景、产业链条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北京南部有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西北部在建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自此,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将加快无人驾驶落地。”北京市延庆区科委副主任陈昕说。   发展低空经济,北京有资源优势,也有创新积累。北京在无人机领域拥有航天科技、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电科以及中科院、清华、北航等科研力量,智能蜂群、交叉双旋翼等多项技术成果在京转化落地。   2020年10月21日,北京市延庆区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经三年多发展,中关村延庆园已集聚航天时代飞鸿、远度互联、清航装备等9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八达岭机场为中心的真高1098米、374平方公里空域免费向企业开放,构成延庆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要素。   产业集聚成势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开放的应用场景。“一方面,我们向前一步主动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简化飞行计划报批流程,针对企业需求、产业发展需要完善航路规划、飞行器监管等服务。另一方面,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无人机在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森林防灭火等更多场景‘飞起来’‘用起来’。目前榛子园、玉米园的农药喷洒已经用上无人机。”陈昕说。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表示,计划到2026年,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低空应用场景加速开放,形成以工业级无人机为主导、低空经济与低空安防并重的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我们正加快推动景区物流场景向无人机开放。不久后,爬八达岭长城的游客登顶后想要喝一杯长城脚下的咖啡,可由无人机快速送达。”陈昕说。 来源:新华网
  • 中国科学家研发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难题       新华社大连4月1日电(记者蔡拥军、张博群)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忠伟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适配工业级无人机近期试飞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将有效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瓶颈问题。   据介绍,目前电动无人机的主流动力电源为锂电池,但锂电池存在续航时间短、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等不足。相比之下,氢混动力电源具有比能量高、可靠性高、宽温域等优点,常用于中型固定翼和大型多旋翼无人机,能有效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问题。   “我们以系统化全链条的模式研发燃料电池和锂电耦合电源系统,其特点是比能量高、续航时间长、宽温域、燃料加注快。”陈忠伟表示,该团队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的比能量达每千克600瓦时,可应用环境温度范围为零下20摄氏度至40摄氏度。   陈忠伟介绍,该团队将持续开发下一代氢混动力电源技术,结合高比功率电堆设计技术和高能量密度氢源技术,动力电源比能量将突破每千克800瓦时,应用环境温度范围拓宽到零下40摄氏度至60摄氏度。 来源:新华网
  • 我国5G总连接数今年将超10亿       近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中国移动经济2024》报告。报告预测,今年中国5G连接数将破10亿,到2030年年末,中国移动行业每年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将超过1万亿美元。   从移动市场关键数据来看,报告显示目前中国5G移动连接数已超8亿。报告认为,得益于飞速的网络部署和成熟的终端生态,在中国5G普及率的增速快于预期。   2024年,中国5G连接的比例预计从45%上升至50%以上,成为中国主导的移动技术,5G总连接数将于年底进一步攀升至10亿以上。到2030年,中国5G连接数将占全球5G连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中国的5G普及率将逼近九成,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2023年到2030年间,中国的移动数据流量占比将接近全球的10%。从每个连接的角度来看,在此期间中国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从13GB增加到54GB。到2030年,中国每个连接的移动数据流量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8GB/月)。   报告预计,5G将使中国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受益,部分行业由于具备将5G应用案例与各自业务相整合的能力,其受益程度相较于其他行业将更为明显。预计在接下来的7年内,在智慧工厂、智慧电网和物联网赋能型产品等各种应用的推动下,60%的成效将来自制造业。其他将显著受益的行业包括金融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成效占比分别为11%和8%。   报告分析了中国移动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是5G-Advanced和5G RedCap成为焦点。报告认为,中国在尖端5G技术标准方面持续领先。在5G独立组网(5G SA)部署完成后,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向5G-Advanced和5G轻量化(RedCap)网络的过渡中处于领先地位。此举将在2024年及之后引发一轮新的5G投资,并为下一波5G应用案例奠定基础,这些应用案例可能为运营商及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在消费者和企业领域开辟新的营收来源。中国的多座城市正在针对5G RedCap的多种应用案例开展商用试验。多项针对5G-Advanced的试验也正在进行中,为后续商用打下基础。   二是运营商拥抱网络API以提升5G变现能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2023年MWC上海前加入了GSMA Open Gateway倡议。GSMA认为此举表明中国运营商致力于在开放网络API框架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使得该倡议的规模和专业程度得以提升。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5G市场,立于数字创新的最前沿。随着5G使关键的API能力得以实现,中国在5G方面长期积累的成熟专业知识将有助于发掘更多价值,这些价值将惠及全球经济,并推动数字服务方面的未来投资实现增长。   三是中国在引入5G新通话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根据GSMA智库《2023年消费者聚焦调查》,已经升级或计划升级到5G的中国人群中有三分之二认为增强型视频通话是“非常”或“极其”具有吸引力的5G业务。运营商正在寻求通过开发新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5G新通话为运营商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使其得以与企业直接合作开发可在通话过程中调用的新应用,令5G的超低延迟、卓越的带宽和可靠的服务质量得以体现。   四是中国企业加入蓬勃发展的卫星生态系统。近年来,卫星和其他非地面网络(NTN)方面的技术进步帮助突破了传统与空中连接相关的部分限制。卫星连接令电信运营商得以面向服务盲区的新客户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地面信号不可用时为应急服务场景以及现有客户提供连接。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数个合作关系已经宣布达成。报告预计,随着价值更加明确以及可用卫星数量的增加,2024年会出现更多合作关系。   五是人工智能的进步为新服务与设备奠定基础。自2023年8月多家公司获准向公众发布其大语言模型(LLM)以来,中国已驶入AI领域的发展快车道。报告指出,移动行业最近的发展表明,中国运营商并非仅将AI用于内部用途,还在探索新的增收途径。与此同时,随着移动芯片、云计算和小型LLM在技术上取得最新进展,智能手机搭载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成为可能,智能手机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方面日益受到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强调中国5G增长的一个核心驱动因素是6GHz频段的推广。2023年6月,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在国家立法中将6GHz频段标识给IMT的国家,这一举措远在WRC-23大会之前。此举为6GHz IMT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GSMA指出,对于中国而言,移动生态系统合力推动6GHz频段发展的条件已然成熟,这将有力推进5G-Advanced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后续技术进步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作者:毅闻)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       记者从1日举行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33.8%。《报告》指出,未来几年,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也将逐步显现,我国低空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报告》显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拉动区域经济新增长、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提供社会治理新手段、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态、整合产业发展新要素等典型特征。   《报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据赛迪研究院低空经济研究员杨岭介绍,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本质是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   在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方面,杨岭介绍,2023年,受到低空经济政策驱动以及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商业化进程提速的影响,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2024年有望成为中国eVTOL行业的商业化元年,观光旅游等特定场景将成为首选,多场景规模应用将持续探索。尤其是随着多机型适航认证的加速推进,行业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26年产业规模将达95亿元。   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报告》建议“加强四个并重”,即经济统计监测与成效评估评价并重,标杆场景示范与规模应用推广并重,产业特色集聚与区域成片协同并重,优化政策保障与加强安全监管并重。(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下月举办       记者1日从科技部获悉,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将于5月25日—6月1日举行,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科技部官网公布的通知明确,今年科技周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解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政策和举措;广泛发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普场馆(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家精神宣扬活动,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课堂,持续开展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讲活动。   据悉,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启动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同时举办主场展览活动,重点展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特色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北京市优秀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部还将组织科技列车行、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科普援藏、科学之夜、全国优秀科普展品巡展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进校园、“一带一路”科普活动等重大示范活动。(记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 人工智能培训需降虚火       当前市面上的AI培训课程鱼龙混杂,消费者应仔细甄别。从监管角度,有必要督促相关平台对用户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进一步规范平台内的授课行为,防止AI培训成为“蹭热度”“割韭菜”的新手段。   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快速迭代,尤其是Sora视频生成技术公布后,人工智能培训的热度也持续上升,一起被带火的还有相关培训课程。不少培训课程打着“速成”“变现”的标签,吸引了一些消费者咨询或报名。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市面上的AI培训课程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培训还附加了隐性消费内容,消费者不注意仔细甄别,很容易上当受骗。   网上搜索“Sora”“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等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有不少关于付费课程、速成培训的信息,有的链接可以直达培训机构的报名地址,某些试听课还能实现“一键式”体验,线上线下均可授课,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类似的推广、招生在多个社交平台均有投放,一些并不规范的有偿授课在微信群中就能达成交易。较早入局的培训机构或课程甚至已实现百万元盈利。面对迅速火热的人工智能培训市场,有业内人士感慨,Sora还未正式开放,卖课的却首先实现了盈利。   AI培训热度不减,引发不少争议。除了购买课程的消费者吐槽“课程干货不多”“功能介绍多于技能培训”,某些培训介绍还有夸大宣传之嫌,个别付费课程还关联了线上带货、副业变现的内容,而这些与AI培训关系不大的“拓展课程”恰是培训方大力推荐的附加收费项,费用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甚至成为学员缴费的大头。   技术尚处于迭代期,为AI技术培训买单到底值不值?培训火爆,说明市场存在真实的需求,但培训乱象也暴露出这一领域标准缺失、规范空白的现状。没有清晰的标准,仅有火爆的概念,课程体系的随机性、培训费用的随意性就有了空间。有技术人士直言,AI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含金量并不高,“专业人士不会学,非专业人士学了也未必会”。   当前,打着“独家”“专业”“稳赚不赔”旗号售卖的AI培训课程,大多是利用信息差进行的即时变现。从消费者角度,面对花样百出的宣传套路、夸大其词的营销说辞,需要提高警惕、谨慎投入,避免上当受骗。从监管角度,有必要督促相关平台对用户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进一步规范平台内的授课行为,防止AI培训成为“蹭热度”“割韭菜”的新手段。(暴媛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