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需“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记者近日从东华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被认为有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当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在健康监测、远程医疗、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刚性半导体元件或柔性薄膜器件等,由智能纤维编织成的电子纺织品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和柔软度,但目前智能纤维开发多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即以硅基芯片作为信息处理核心开发各种电子纤维功能模块,如信号采集的传感纤维、能量供应的发电纤维等,复杂的多模块集成必然增大了纺织品的体积、重量和刚性。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纤维在无线电场中发出了光。以此为基础,课题组开创性地提出“非冯·诺依曼架构”的新型智能纤维,实现了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集成于单根纤维中。   课题组成员杨伟峰表示,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电磁能量就是这种新型纤维的无线驱动力,而人体作为能量交互的载体,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使原本在大气中耗散的电磁能量优先进入纤维、人体、大地组成的回路。记者看到,仅是用手轻触,这种添加了特定功能材料的新型纤维便呈现了发光发电的神奇景象。   据介绍,新型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芯层为感应交变电磁场的纤维天线(镀银尼龙纤维)、中间层为提高电磁能量耦合容量的介电层、外层为电场敏感的发光层,原材料成本低,纤维和织物的加工都已有成熟工艺。   在不使用芯片和电池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还通过这种新型纤维实现了织物显示、无线指令传输等功能。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研究员侯成义表示,新型纤维有望运用到服装服饰等日用纺织品中,当它们接触人体时,可通过发光进行可视化的传感、交互甚至高亮照明,还能对人体不同姿态动作产生独特的无线信号,进而对电子产品进行无线遥控,这些新功能或会改变人们智慧生活的方式。   课题组表示,深入研究如何让新型纤维更有效地从空间中收集能量,并以此驱动包括显示、变形、运算等在内的更多功能,将是团队下一阶段的工作。(吴振东、余敏之) 来源:新华网
  • AI程序员上岗 垂类大模型应用迎来井喷期       能自动写代码的“AI员工”、逐渐告别不够好用的智能客服,无需费时费力开发的工业AI控制器……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开始深入多个行业,IT、工业生产、金融、服务营销等行业的垂类大模型应用进入井喷期。   通义灵码担任代码助理   大模型会写代码、会带货、会与人沟通,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用来“秀肌肉”的能力了。近日,阿里云透露正在内部全面推行AI编程,使用通义灵码辅助程序员写代码、读代码、查BUG、优化代码等,公司还专门给通义灵码分配了一个正式的员工工号——AI001。   “公司未来20%的代码将由通义灵码编写,但程序员仍然是研发的核心,他们将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系统设计以及核心业务开发工作。”阿里云相关人士说。   传统开发模式下,程序员每天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编写重复性代码,并进行调试优化、编写代码注释等基础工作,大幅挤压了核心业务代码编写的时间。而在阿里云内部,通义灵码已在各个开发环节担任代码助理角色。以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发测试工作为例,通义灵码能将数十分钟的人工编写测试耗时缩短到秒级,节省程序员70%以上的测试代码工作量。   AI编程工具正在打破编程语言的边界,让程序员也能轻松完成各种不同编程语言的代码编写。目前,由阿里云和通义实验室联合开发的通义灵码已熟练掌握Java、Python、JavaScript等200多种编程语言,其生成的作品中每天有数百万行代码被程序员采纳。   从“秀肌肉”到批量落地   数字人带货仅需真人15%的成本,却能实现85%的商品交易额;过去跟所谓“智能客服”说两句就因沟通不畅需要找人工客服的用户,如今90%的问题已经通过智能客服自助解决;给出一句文字描述,AI直接就能生成海报、脚本、视频,甚至还能二次加工……近日,百度智能云召开大模型应用产品发布会,将大模型能力融入场景后的多项大模型应用集中发布。   大模型技术在过去一年飞速发展,人们对大模型的恐惧和担忧逐渐褪去,理性、务实的需求愈发凸显。在各类大模型层出不穷的同时,如何用上、用好大模型,带来业务增长,实现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   比方说,长期以来,智能客服屡遭消费者吐槽,听不懂人话、没有感情的传统AI客服对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的帮助有限。假如用户提问“为什么我的车总有吱吱吱的声音”,传统AI客服根本无法理解“吱吱吱”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而接入大模型能力的智能客服,会继续追问用户该问题持续时间和频次,并通过推理告诉用户,可能是皮带老化或者张紧轮松动导致,建议到店检查。   在金融、工业等领域,大模型对企业效率的提升也已立竿见影。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孙磊说,金融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在工业革命时期获益不多,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受益良多。他以去年8月推出的首个金融大模型“天镜”举例道,该金融大模型投用以来,公司的营销业绩提升了30%以上。   垂类大模型仍是创业蓝海   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方兴未艾,有志于投身其中的创业者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希望没有足够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创业者别去碰通用大模型,只有理想和口号是不可能成功的。”近期举行的“每一家中小企业都有一个AI梦”主题论坛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他认为,目前通用大模型的国内应用主要围绕写作、作图等浅层阶段,而深入场景、靠用户驱动的行业大模型会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提出,对创业者来说,现在做通用大模型没意义,“我们抢用户、抢场景、抢数据更有意义。”此前,朱啸虎就曾公开对国内通用大模型公司的商业模式表示怀疑,认为许多公司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数据支持,投资者已经更加谨慎,不再愿意为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AI创业公司提供支持。   “垂类大模型是更容易存活下来的,我们主力部队、主力资金还是押注行业级的垂类大模型。”同为资本创始人兼CEO的周伟在近日举行的另一场大模型主题讨论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周鸿祎建议,初创团队可以优先考虑研发行业大模型,更符合垂直领域Know-how(技术诀窍)的专业需求,把研发通用大模型的任务交给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资本、技术综合实力更强的团队。(记者 孙奇茹) 来源:北京日报
  •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浙江省杭州市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打造城区“15分钟学习圈”;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互联网+”新型高校,整合上线了一系列在线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目前,我国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逐步照进现实。   教育数字化让优质教学资源跨越山海、联通城乡。我国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截至去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慕课西部行”推动东西部高校共享优质课程,提升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教育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化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数字化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不少职业院校借助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了实训项目高风险、长周期、难观摩的实际困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职教板块已上线1万余门在线精品课程,2023年新接入虚拟仿真、在线精品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2.8万个,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促进了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国家老年大学自2023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加快构建办学服务体系,在基层设立学习点5.5万个,全体系服务老年学员2214万人。   用一根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连接异地课堂。数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发展的新路径。(闫伊乔) 来源:人民日报
  • “火箭送快递”不是笑谈       民营火箭公司箭元科技近日宣布联合淘宝开启一项利用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运送快递的研究项目。“火箭送快递”消息迅速在网上刷屏,不少网友跑去问淘宝:你们真的不是在开愚人节玩笑吗?4月1日愚人节当天,淘宝官方微博回应网友称:很多伟大的事情,最初看起来是个笑话。   “火箭送快递”很像愚人节玩笑,其实不然,它还真是一个正经的科研项目。火箭的本质是运输工具,近年来随着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突破,火箭也从星地往返工具扩展到陆地间运输工具,从“星际快递”扩展到“陆地快递”。火箭的点对点运输,即“陆地快递”功能,在美国已经进入试验阶段。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早在2022年就启动了利用“星舰”重型火箭把货物在30分钟内运往世界各地的计划。   从商业可行性看,火箭送快递前途远大,值得探索。   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3部委联合下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技术,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并催生了一批中国商业航天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的箭元科技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民营火箭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元行者一号”中大型不锈钢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火箭头段设计了快递货仓,体积120立方米,可运输货物10吨。   航天事业投入大、风险高,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才能帮助民营航天公司通过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回收资金、进一步投入研发并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形成良性循环。2023年中国全年快递业务量达1320亿件,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2023年我国全年社会物流总额达350万亿元。作为大型电商平台,淘宝巨大的物流需求显然将为民营航天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淘宝与箭元科技合作探索火箭送快递,不仅能支持中国航天探索商业化新路径,还能提高电商快递的物流运输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为火箭运力买单的客户不再局限于目前的政府和企业,而将扩展到大众消费者。   从技术可行性看,火箭送快递很不成熟,需要耐心。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实现火箭送快递商业目标的关键。目前火箭送快递成本太高,前期只能应用于紧急救援的大量物资投送等特殊场景。要降低火箭发射成本,首先要做到重复使用,比如一枚火箭70%的成本都在一子级,一子级实现重复使用后,整体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其次,在可复用火箭中,用不锈钢当主体材料,替换传统的铝合金,也能大大降低火箭成本;最后,未来火箭作为需求量大的常规运输工具,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还将进一步降本增效。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低成本、高效率、技术难度大。作为该技术的先行者,SpaceX堪称屡败屡战,发射失利新闻屡见不鲜,说明了这一技术探索的难度之高和风险之大。中国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正处于追赶状态,目前已完成了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起降悬停试验,突破了可复用火箭的关键技术,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正在加速研制。对于这种面向未来的高难度技术探索,我们要有敢于冒风险的勇气,也要有能宽容失败的胸怀。   “火箭送快递”不是笑话,也非易事,实现它需要闯过重重难关。   期待这一梦想早日变成现实,让服务于星辰大海的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日常消费产品。 来源:经济日报
  • 全国5G基站超过350万个,数实融合进一步提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5G基站总数达350.9万个,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提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   通过高速网络和智能设备,井下作业场景可以“一览无余”,在调度中心即可对矿井重点生产环节远程操控……走进四川嘉阳煤矿,数字技术带来的智慧矿山实践映入眼帘。   嘉阳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中兴通讯等合作,企业将5G应用到煤矿开采中,实现了多个场景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从智慧矿山到智能工厂、智慧物流,数字技术正加快应用到工业生产各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   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与浪潮云洲合作构建数字供应链模式,山东中安新能源实现在前端供需实时匹配降低采购成本,在中端对生产、仓储等环节数智改造提升效率,在后端产品全生命过程可追溯,综合效益提升15%。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董事长齐光鹏说,基于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网边端软硬一体等能力,浪潮云洲已为130余万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已深入制造业研、产、供、销等各环节,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再出台一批工业互联网细分行业应用指南,并通过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新一轮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等,促进规模应用。   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降低数字技术应用门槛——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聚焦数字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   “我们将会同产学研用各方,持续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赵志国说,将研究出台5G应用发展接续政策,加快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为行业转型发展提供网络支撑。同时持续推动5G-A、5G轻量化等技术演进和产品研发,强化技术储备。   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当前,众多数字领域企业加快技术、产品布局,竞逐人工智能市场。   “每一个企业,每一天都有大量数据产生,它们可能来自设备,也可能来自云端。”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联想正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在人工智能电脑产业加快发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表示,将拓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不同环节,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不同行业应用。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记者张辛欣) 来源:新华网
  • 新华鲜报|数据产量超32ZB!数字中国持续释放“数”活力       数据,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却早已身处数据海洋之中,日常点滴汇聚成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数据资源。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上的最新信息显示,经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这表明我国已是全球数据大国,让流动的数据创造更多价值是未来方向。   海量数据来自哪里?   打开手机,外卖记录生成个人饮食喜好;在订单、库存和交货期里,藏着企业的供应链信息;人口、医保、就业数据的统计,是政府民生的直接反映……数字中国的活力无处不在。   数据能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   我们以一份医疗数据为例:如果用于医生诊断,可以看出一个病人的病因甚至病情发展;如果用于医药企业,这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参数,直观反映药品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果用于保险行业,能够作为基础信息帮助实现定制化保险产品。   万物互联时代,一数据激起千层浪——同一个数据,不仅可以重复用于不同场景且不会损耗,还可以发挥“助燃”作用,规模效益巨大,这就是数据要素区别于土地等其他要素的特性。   有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最大优势,在于“数乘万物”。如同数学算式上从一级运算跨越到二级运算,数据要素带来的是指数级别的倍增。   放眼望去,无论是借助气象土壤数据实现农业精准作业,还是通过数字化改造让钢铁生产更加可控,抑或是综合研判车、路等多方数据开发自动驾驶,数据正加速与千行百业相结合,发挥出乘数效应。   与此同时,不论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还是充分借助数据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宝贵的数据又从千行百业中产生,得以继续被开发利用。数据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迸发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能。   数据多,更要把“数”用好。   2015年,我国提出“互联网+”;2019年,我国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发布,搭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我国对数据开发利用稳步推进。   然而,数据应用潜力释放不够,数据壁垒、数据孤岛阻碍数据流通,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数据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   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应运而生,统筹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建设工作,加快破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正是数据大国对于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和数据要素健康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数据价值必须在应用场景中才能实现。面向未来,怎样让流动的数据赋能更多实体产业?   一言以蔽之:让“数”好用,把“数”用好。   ——让数据供得出。   数据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性,使得产权界定变得较为困难。谁有权利持有,谁能加工使用,谁能经营相关产品? 国家数据局表示将围绕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让数据流得动。   流动的数据才能带来价值,数字基础设施是数据流动的前提。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加快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通过优化算力布局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同时探索布局数据基础设施,打造安全可信的流通环境,为促进跨行业、跨地域数据要素流通、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让数据用得好。   不同于其他传统要素,数据只有与场景结合,才能改变传统生产函数,更好实现数据价值。国家数据局全力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山东、辽宁等围绕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等积极打造各类数据应用场景。   加快推动数据在不同场景中发挥出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我国数据基础资源优势将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未来的数字中国将更精彩。   监制:霍小光   策划:陈芳   记者:严赋憬   编辑:聂焱、苗夏阳 来源:新华网
  • “科技增粮 信心更强”——产粮大县山东齐河春耕观察       我们的粮食产量还有没有大面积增产的希望?在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里,身兼科技小院学生院长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胡一民等人信心满满:“只要解决好农户技术到位率问题,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就大有希望。”   “气候、土壤、种子、农技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几大因素,在县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种植品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先进农业技术成为增产关键。”胡一民说,在华北平原,采用播前深耕等技术可以使小麦产量增加10%以上。   眼下,在科技小院的试验示范基地里,麦苗如绿毯般铺展,正进入拔节时期。记者看到,基地被划分为超吨粮技术集成攻关、小麦高产新品种、抗逆丰产高效化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等不同地块的试验展示田,师生正研究每项农技的最适落地方案。   “按照田间管理技术规程,小麦拔节期应追施一次氮肥,但很多小农户因外出务工或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不屑于施这次肥,产量潜力就很难挖掘出来。”胡一民说,“一亩地增产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对每户农民吸引力不强,但成方连片土地增产就意义非凡。从去年4月,我们就通过拉家常、田间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实践也证明,地处华北平原的山东省齐河县通过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制“五法融合”,实现了科技增粮。作为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齐河常年粮食总产保持在22亿斤以上。2023年,全县有45万亩农田平均亩产1553.2公斤(小麦单产696.1公斤、玉米单产857.1公斤),达到亩产1500公斤的“吨半粮”生产能力。   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主管李建国就是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受益者。在离科技小院几公里外的焦庙镇周庄村的一块麦田里,正在细心察看麦苗长势的李建国告诉记者,2019年前,这块地小麦、玉米的亩产量分别只有1000斤和1300斤左右,通过“五法融合”,每亩产量分别提升到去年的1300斤和1700斤左右。   “当下的一二类麦苗占比比往年要高,初步估算,每亩1300斤是有保证的。”李建国指着眼前的麦田说,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这块地旱涝无忧,并同步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农情信息采集、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田间管理省心省力,粮食稳产高产。   吹面不寒杨柳风,齐河县几十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吨半粮)核心区里,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庆说,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但能达到“吨半粮”生产能力的仅为45万亩。这样看来,只要技术推广到位,齐河就能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记者杨守勇、贾云鹏、叶婧) 来源:新华网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1星       新华社西昌4月3日电(李国利、崔婉莹)4月3日6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二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5次飞行。 来源:新华网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今年将增长3%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长3%,达到12亿部。在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印度、中东和非洲市场复苏的推动下,中低端市场将有所反弹。得益于苹果和华为销量的增长,高端市场将同比增长17%。   苹果和华为有望引领高端细分市场增长。2024年,华为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随着其5G麒麟芯片的发布,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OPPO、vivo、小米和传音控股等中国手机制造企业对加勒比和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两个市场的大量营销投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刺激了中低端智能手机的需求。除了新兴市场对IT设备需求的复苏之外,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的竞争将成为该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作者 魏念航)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2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项目,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要求,申报城市原则上应为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包括各省(区)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州、盟),直辖市所辖区(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外,鼓励地方与中央企业联合申报,适当考虑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基础差异,统筹合理布局。   《通知》明确,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点”上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线”上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示范、“面”上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申报城市应在制造业中选择3个左右主导行业作为技术改造重点,实施期内累计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的规上企业占比应达到80%以上。选取的行业应符合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体现本地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具有产值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较高等特征。”《通知》要求,申报城市应在确定的技术改造重点行业中,选择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选择技术水平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志性重大项目作为支持对象,提出重点项目清单。每个行业至少包含一家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每个城市至少包含一个投资规模超5亿元的标志性重大项目。   《通知》提到,中央财政对入选城市给予定额奖励。按照每个入选城市不超过3亿元下达奖补资金,试点实施期第一年拨付50%奖补资金,实施期满考核评价通过后拨付其余50%奖补资金。   关于资金使用,《通知》明确,奖补资金由入选城市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方式由地方确定,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对单个项目的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已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支持。(记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