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中国科协发布2024年度重大科学问题难题       本报南宁7月2日电 (记者喻思南)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发布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   2024年度重大问题难题征集突出前沿性、创新性、战略性,共收到102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推荐的597个问题难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十大领域。一批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参与问题难题凝练推荐,129位院士专家在初选、终选等环节严格评议把关。   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协连续7年组织开展问题难题征集发布活动。中国科协将持续关注发布的问题难题,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问题难题集智攻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还发布了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榜单经初评、终评,遴选出先导技术榜150项、新锐企业榜50项、融通创新组织榜10项、技术经理人先锋榜20项,共计230项入榜项目。   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组织赋能+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挖掘了一批前沿技术成果、潜力型科创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自2020年起,中国科协已连续3年发布“科创中国”系列榜单。3年来,共征集到先导技术榜、技术经理人先锋榜等各类榜单3781项,遴选发布了其中870项产学研融合典型成果、机构和人物。系列榜单的发布促成了117项入选项目与高校、产研院、孵化器、投融资机构、企业等的交流合作。 来源:人民日报
  •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图为一汽锡柴惠山工厂的工人在智能制造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强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度,难以一蹴而就,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转型需求面临认知、技术、资金等三方面约束。从认知约束看,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根据自身既有资源和能力动态调整转型策略,对数字化转型的科学认知有待深化。从技术约束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硬件设备改造有限、软件应用覆盖率不高,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从资金约束看,数字化转型投入回报不确定性高,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顾虑。   转型供需适配存在需求整合度不高、供给产品较少两方面不足。一方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参差不齐,个性需求碎片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问题、需求和场景清单分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共性问题提炼需要更加精准、完善。另一方面,服务商更愿意把研发力量等投放在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项目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但供给相对不足,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快轻准”产品体系有待完善。   转型要素需补齐人才队伍不强、普惠服务不够两方面短板。当前,中小企业数字人才复合型能力欠缺,中小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吸引力较弱,留住人才存在一定挑战。此外,与转型需求相比,面向中小企业的评估评测、上云用云、算力服务、技能培训等普惠服务内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针对性不强。基层数字化普惠服务基础、服务资源、服务能力等需进一步提升。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近年来,政产学研各方协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围绕解决“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路径引导、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   突出目标导向,挖掘转型需求。一是精准挖掘需求。重点梳理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管理决策等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改造需求,将数字化改造与设备更新改造、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系统化的改造需求。二是分业分类推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优先选择总体产值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的细分行业,推进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改尽改”、规下工业中小企业“愿改尽改”,优先遴选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   构建市场机制,强化能力供给。一是分类遴选服务商。打造服务商资源池,结合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问题和场景清单,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一批综合型、行业型、场景型服务商,充分发挥三类服务商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系统协同,形成合力。二是畅通供给协作。引导数字化服务商探索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建设,提升“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跨平台互操作能力,提升数据互联互通和软硬件系统兼容适配能力,提升产品易用性和二次开发便捷性,防范生态壁垒和数据孤岛。   夯实技术基础,深化产品培育。产品培育方面,加快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并对池内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动态管理。分类适配方面,面向每个细分行业分别创建供需适配库,结合数字化转型的问题、需求和场景清单,对“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技术创新方面,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国产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发挥示范作用,树立转型标杆。“点”上抓企业。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转型效果突出、投入产出比高、可复制性强的试点企业作为转型样板,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样板企业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看样学样”。“线”上通链条。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系统开放、数据共享、资源协同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向中小企业输出转型能力,推进链式转型。“面”上强集群。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   营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发挥大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供给水平,联合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营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氛围。   “顺势借力”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健全标准、算力、数据、安全和应用“五大体系”。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央地平台互通,典型经验共享,助力提升决策精准化水平。面向地方中小企业集聚产业,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应用,推进数据汇聚汇通、应用系统融合联动。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赋能作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转型提供“底座”支撑。   “因地制宜”强化“链式”牵引带动。以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大企业为抓手,推动大企业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引领带动“链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卡位入链”,提升强链补链能力。聚焦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转型效益明显的重点产业链,探索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成效,持续开展遴选和培育工作,力争实现“试成一批,带起一片”。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已连续两年开展,从技术赋能模式、供应链赋能模式、平台赋能模式、生态赋能模式、绿色赋能模式五个方面遴选出一批优秀解决方案,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量体裁衣”发挥有效市场作用。聚焦中小企业特征,挖掘实际需求,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水平。梳理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需求和供给,绘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图谱,分业挖掘场景需求。围绕“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企业-生态”六个维度,分级构建实施架构,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快轻准”产品资源池架构体系建设。开展“小快轻准”产品界定及分类分级研究,打造“小快轻准”产品资源池,构建需求精准匹配的产品服务体系。   “美美与共”做好全要素优化组合。着力数字化人才培养。根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分层分类制定培训工作方案,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知应会培训,按照管理人员、一线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需求,分类制定培训方案,开展不同类型培训。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专题培训、数字化转型高级研修班等,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加速推进“数字工匠”培养。强化生态载体支撑。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促进中心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联合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试验验证与产业化推广。   (田川 作者系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书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从人形机器人到无人驾驶车——来创新应用先导区看“人工智能+”落地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从人形机器人到无人驾驶出租车,上海市浦东新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展示了一系列前沿应用,显示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在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内,一台身高超过18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伸出五指手,准确地抓取桌面上随机摆放的面包,再放入旁边的篮子里。这台名为“青龙”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即将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公布其开源技术。   不要小看精准抓取这个动作,其涉及视觉、触觉融合技术,对算法要求颇高。包括“青龙”在内的人形机器人,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2024年5月,由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授牌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浦东。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一个研发平台,也是一个机器人训练场。在中心二楼,几台机器人正在努力学习人类本领:有的在学习高负荷状态下稳定快速地行走,有的在训练抓取饮料、饼干等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品……“要让人形机器人最终赋能千行百业,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确保其安全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表示,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训练的训练中心计划于明年建成,加速人形机器人生态建设和产业成果转化。   浦东新区科经委介绍,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浦东战略布局完整、产业基础扎实,2023年浦东企业发布了4款人形机器人,机器人整体产业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既要研发最前沿的技术,也要探索接地气的应用。在浦东世博园区AI赛道附近,一辆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虚席以待。   打开微信小程序“小可来喽”,乘客就能在手机上下单预约,与来自上汽赛可智能等企业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近距离接触。   “这些车辆同时配备了远程驾控系统,特殊场景下可以远程下发指令或接管车辆,帮助车辆脱困或按特定线路行驶。”赛可智能首席技术官于乾坤说。   拐弯、变道、等红灯……于乾坤介绍,赛可智能已经在上海形成了最大规模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累计完成订单超30万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投入的无人驾驶车辆,将用于乘客的短途接驳,让更多人体验到无人驾驶服务。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同台展示的还有未来的“空中出租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上海峰飞航空科技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带来了电动航空器产品“盛世龙”。这款航空器搭载纯电推进系统,采用5座座舱设计,最大航程250公里,最大巡航速度200公里/小时。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融合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优点,可以垂直起降、自动驾驶,无需传统机场,制造和使用成本更低,可用于城市内的低空出行,比如浦东机场到陆家嘴。目前,这款航空器正在积极开展适航取证。”峰飞航空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人驾驶出租车、专为城市配送场景打造的无人物流车“小魔驼”、可为电动车提供快充服务的“移动充电宝”蚕丛机器人……“无人产品”的背后,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浦东新区科经委表示,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将瞄准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算力、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等新赛道,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记者 何欣荣 杨有宗)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国家数据局:2024年数字中国发展将进一步提质提速       国家数据局近日正式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2024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数字中国建设任务繁重艰巨,但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数字人才,数字中国发展将进一步提质提速。   根据报告,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数字化变革浪潮涌现,各国深入推进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国际数字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数字时代的国际格局正在加速重塑。从国内形势看,数字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国数字化发展面临数字关键核心技术仍存短板、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有待优化升级等一些制约。   展望2024年,数字中国发展前景怎样?报告显示,2024年,数字中国建设将与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基础制度进一步优化,数字技术创新实现进一步突破,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数字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数字社会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记者严赋憬) 来源:新华网
  • 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坚持以“赋能实体经济、支撑社会发展”为战略主线,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应加强学科联动夯实人工智能研究底座,强化应用驱动丰富人工智能场景,深化产研互动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要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支撑的前沿科学研究新范式,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完善人工智能人才结构,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   日前,由天津市政府、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天津市开幕,这是两地分别打造的世界性智能产业平台合并后的首次亮相。据了解,2017年6月,天津市政府与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举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2018年8月,重庆市政府与科技部等多个部门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今年,津渝两地在国家指导下整合平台,邀请中外企业、专家学者、平台机构参加本届智博会。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良文介绍,2023年,天津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目前,天津市已建成3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其中11家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了21家天津市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解决供应商。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罗莉表示,重庆和天津工业基础深厚、产业完备,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通过这次共同办会,双方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力促协同发展。   走进天津国家会展中心N17展馆的智能交通与智能制造展区,天津港集团1080平方米的展位上,展示着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全景式互动沙盘,生动模拟了码头的繁忙景象。天津港集团自主设计研发的L4级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被放在展位最醒目的位置。天津港集团数字化转型办公室项目技术管理经理李秋男说,目前,已有92台纯电机器人在天津港的“智慧零碳”码头投入商业化运营,为未来的绿色物流提供了全新的动力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目前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   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累计发布408项智能制造的相关国家标准,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生态。   本届智博会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立足自主创新,已构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工具链、深度学习平台和应用技术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产业创新生态和企业联盟,对重塑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效应正逐渐显现。   从加持云技术的港口大模型,到快译类的语言大模型,再到智能校对类的政务大模型……在这届智博会上,最“卷”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集体亮相的大模型超过40个。参展的企业纷纷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表现越来越“类人”,在实验室内、生产线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成为助力工业制造业提升质效的“好帮手”。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介绍,基于目标人群、用途和适用场景的不同,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分为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两大类。通用大模型对标ChatGPT,以技术攻关为目的,面向广泛的人群和场景。2022年之后,人工智能已经由专用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为主导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大模型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效赋能千行百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模型基础设施化,并结合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推动中小企业利用大模型培育创新生态;另一方面,要推进通用大模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普惠高效使用,引导企业错位协同,避免盲目发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面向未来,应加强学科联动夯实人工智能研究底座,强化应用驱动丰富人工智能场景,深化产研互动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希望各方引育更多高层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推动更多产业政策落地落实,共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智博会上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坚持以“赋能实体经济、支撑社会发展”为战略主线,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要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支撑的前沿科学研究新范式,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完善人工智能人才结构,构建多层次人才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自律、他律、法律相结合,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记者 周 琳) 来源:经济日报
  • 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升级       近日,记者在位于杭州临平新城的全民认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采访,一把小小的门锁,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正引发一场产业变革。该公司推出的智能门锁产品,瞄准租房市场,打通数字身份与社保、医疗、教育等部门业务数据,为租客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各地住房租赁市场越来越繁荣,市场规模的扩大也给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一系列难题。全民认证公司董事长骆锴告诉记者,瞄准治理痛点、市场需求,企业以数字身份认证技术为核心,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链接智能感知终端,与行业应用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构建出一个涵盖人、系统、终端、事件、空间、时间的全方位感知体系,为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城市治理提供技术和应用支撑。目前,该企业推出的基于居住出租房屋管理的实人实名智能云锁,在细分市场颇受欢迎。   杭州临平,坐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算力小镇,拥有集大数据、智能算力、大模型、垂直应用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批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临平作为浙江传统制造业重镇,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位于临平新城的艺尚小镇,传统服装加工业被植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让人大开眼界。小镇内的伊芙丽是全国知名的女装品牌,步入企业智能工厂,天花板上的吊挂线蜿蜒分布,一件件衣服正在轨道上被匀速传送着。   “这套吊挂系统串联起衣服制造的全过程,除前期布料、纽扣等准备环节,200多道工序中的绝大部分能在吊挂线运送中完成。”伊芙丽品牌创始人钱晓韵介绍,人工智能系统会根据工人熟练度、劳动强度等自动调配任务。过去,像服装高级定制这样的订单,一般会交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做,时间至少要20多天;如今,随着自动化程度提升,一周内就能完成。   记者了解到,针对传统服装制造业设计周期长、生产流程繁琐、成本高、品质控制难等问题,中国服装协会与临平新城管委会共建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创新推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平台,提供从研发到生产、设备监控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伊芙丽、安踏、特步等多个国内龙头服装品牌。   不仅仅是服装企业,创立40多年的老板电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增强核心技术储备;创立30多年的春风动力在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后,企业实现供应链智能、产品智能及产业生态智能的转型升级……在临平,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以“智”提质,向“新”而行。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表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临平将深化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力争在建设数字变革创新地、智能制造领跑者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记者 柳 文) 来源:经济日报
  • 医保线上购药惠民便民       继上海、沈阳等地之后,7月1日起,北京市医保参保人员可在线上购药平台使用医保购买非处方药品。医保基金使用又多了一个惠民利民的窗口。   医保基金丰富线上使用场景,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惠民为目标的理念。相较于购物、订餐等消费,购药往往更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复杂性。线上购药契合不少需求场景,夏日中暑、深夜发烧、突发肠胃炎等,都需要尽快对症下药。医保基金如果只能线下使用,患者容易陷入两难:要么为了省钱专门跑一趟药店或医院,费时费力;要么为了便捷用药,自费线上下单,增加一笔支出。北京医保新政的落地,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药品信息透明度提升,也是医保线上购药的优势之一。相较于线下购药的“一口价”,线上购药让人们点点屏幕,不同药店同类药品的信息一目了然,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比价,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在综合考量价格、距离、配送时间等因素后,能更便捷、更实惠地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让数据多跑腿,让患者不跑腿、少花钱,高效与实惠得以“两全”。   家庭成员还可共济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扩大了惠民范围。在家庭中,“一老一小”生病用药频率更高。老人小孩一旦生病,常常是身边不能离人。医保线上购药支持家庭成员共济,拿起手机就能快速下单。目前,许多老年人仍偏向线下消费,实施家庭成员共济使用医保线上购药后,子女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远程为父母下单药品,一定程度上减少“数字鸿沟”带来的普惠性差异。(张 晓) 来源:经济日报
  • 善用直播发掘农业多元价值       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尤其是直播助农,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畅销全国,激发了农村丰沛的产业活力。   这主要得益于直播电商的4个特性:形象生动,立体再现;可长可短,灵活自如;制作方便,传播迅速;老少皆宜,人人均可。   上述4个特性,很好地挖掘了乡村特色产品的多元价值。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直播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它彰显了农产品的更多价值——除食品和使用价值外,还挖掘其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人文关怀、生态文明等价值,实现了农产品在价值链上的攀升。   这首先体现在直播的展示功能上。从宏观记录到微观叙事,从现场拍摄到深度解读,直播电商通过其动态性和全媒体性,全方位展现乡村特色产品相关的物、景、人,让消费者更立体地感受到农产品的各种特性。   直播有助于挖掘乡村产业的内涵价值。中国各地资源丰富多彩,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如历史、文化遗产、传说、风俗、工艺等。通过直播及其衍生的短视频等形式,可以达到生产场景再现,为乡村产业赋予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产业影响力。   直播电商还善于发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挖掘潜在消费价值。通过直播电商,消费者能发现更多自己喜爱的产品,卖家也能找到精准的目标客户,挖掘潜在消费价值。高效的粉丝互动,也激发创作者们生产更有价值的内容,实现产品成交和复购,让产品价值在消费端被充分挖掘。   近年来,一些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推出多个直播助农项目,聚合网络达人开展直播活动,打开农产品销路,取得较好效果。但也要看到,直播电商平台本身也面临着创新升级的要求。   未来的直播电商,不应止步于仅仅提供产品销售渠道、技术学习来源、农资购买手段和日常交流工具,更要根据使用者特点,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决策咨询,包括生产决策、经营决策和产业创新升级的决策等。   平台还要积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挖掘更多应用场景。这需要平台企业不断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需求,突破单一卖货模式,全面推动本地农业的产、供、销体系建设,畅通物流和金融服务,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更多应用场景。   短视频直播平台自身也需继续做好平台环境建设。直播助农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对一些影响行业生态的乱象,既需要有关部门予以规范和整治,也需要企业积极带头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的网络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助推直播助农向直播兴农转变。   (武拉平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加快发展       拥有强大的基础软件,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反之,如果缺少强大的基础软件,其他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   近日,华为公司发布了鸿蒙系统的最新进展:鸿蒙生态设备突破9亿台,吸引超过254万开发者;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框架和大模型,全部实现自研。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特别是以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处在信息产业上下游生态的枢纽位置,在信息系统中起着基础性、平台性作用,对保障信息安全也非常重要。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应用类软件发展较快,但国产基础软件发展不够成熟、市场份额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软件自身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后来者往往面对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与国产基础软件起步晚、缺少市场支持、难以更新迭代等有关。   拥有强大的基础软件,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反之,如果缺少强大的基础软件,其他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近年来,我国国产基础软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研发设计软件等领域逐步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开始涌现,行业应用持续深入,在市场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给软件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蕴含着提升研发效率、“换道超车”的更大可能。“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加快发展。   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加快发展,首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有钱也买不来,这一点在基础软件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对正在努力赶超的国产基础软件来说,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底层框架、基础算法、编程语言等“根技术”上加快突破,为基础软件持续壮大夯实根基。   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加快发展,要发挥好协同创新的优势。基础软件需要大量软件开发企业和人员来支撑其生态建设。开展基础软件研发攻坚,要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的优势,实现“技术共建”。近年来,开源社区等发展很快,成为软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拥抱开源,建设开源软件技术体系,在开放中形成合力,让产业协同效应充分显现出来。   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加快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是基础软件崛起的根基。我国有庞大的软件工程师队伍,但基础软件人才相对匮乏。软件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培养人才除了要在优化课程内容、引入前沿技术等方面下功夫,还要面向“真题实岗”强化实践教学。软件领域的人才类型多样,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国产基础软件发展有较好的基础。随着产学研生态的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产基础软件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飞跃。(海 生) 来源:人民日报
  • 用“宇宙透镜”验证广义相对论       近日,美国波特兰社区学院物理学教授托比·迪特里奇和一群学生前往墨西哥中北部的山区小镇埃尔萨尔托附近,在日食投影中心观察太阳周围的光线。此举旨在重现经典天文实验。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巨大的星体例如太阳,会使周围恒星的光线弯曲。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太阳周围恒星的光线是否弯曲,可以反过来验证广义相对论。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廖恺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沿零测地线传播,当物质分布导致时空弯曲时,光线会发生偏折。基于这一原理,当一个大质量天体处于发光天体和观测者中间时,它就像几何光学透镜一样发挥了在光源和观测者之间扭曲光线的作用,物理学家将其类比为透镜体,把这种现象称为引力透镜效应。   1919年,天文学家爱丁顿为了验证广义相对论,率领团队在日全食期间测量了太阳对星光的偏折,与星表中的标准位置相比,他们观测到的太阳周围的恒星位置发生了轻微偏离,并且偏离值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计算值,这一观测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但在1919年的实验中,受限于时代,科学家掌握的设备和观测条件比较有限,因此实验结果也存在一些误差。后来的物理学家零零散散地进行过一些复现实验。此次,迪特里奇团队配备了13台高分辨率望远镜,并在墨西哥和美国得克萨斯州部署了摄像头,能在日全食到来时获取比以往更清晰的图像。   在物理学界,用引力透镜效应印证广义相对论已有百年历史。但对天文学家来说,利用引力透镜效应来观测宇宙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前沿方法。   过去几十年间,引力透镜效应加深了人们对宇宙的理解。常见的引力透镜观测源是恒星和星系(包括类星体)。这些观测源大量存在,明亮且恒定发光,使得观测它们相对容易。   廖恺介绍,类星体数目多、亮度大且恒定发光,利用这些类星体透镜,可以很好地对哈勃常数进行独立测量, 这可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科学界的哈勃常数问题。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各个波段大型巡天望远镜的运行,越来越多的瞬变源,如伽马暴及其各波段光学余辉、快速射电暴和引力波,会被大量探测。通过引力透镜效应,人类对宇宙及瞬变源的理解将不断加深。”廖恺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