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东:用科技为露天矿“问诊治疗” “我们的研究就像大夫给病人看病和治病,只不过我们是为露天矿边坡进行‘问诊治疗’”,谈及自己从事的露天矿绿色开采、露天矿边坡稳定研究工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院长王东形象地对记者描述。 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人工开挖或堆填会形成边坡,设计或处治不当就可能发生滑坡,危及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解决好露天矿边坡滑坡问题,对保障矿山安全和生产至关重要。”王东说。 所以,近20年时间里,王东一直奔波在矿山、课堂和实验室之间,带领团队推动露天矿开采实现边坡安全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解决露天矿山边坡滑坡的“源头”入手,王东带领团队首次建立大型露天矿山特殊形态与结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体系,为形态不规则、结构特殊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手段。此外,他们研发出的了露天矿端帮煤开采支撑煤柱与边坡协同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在国内的技术空白。 采矿要安全、要高效,还要绿色,没有了绿色,就谈不上绿水青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王东十分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带领团队颠覆原有的“重效益、轻环境、先破坏、后治理”的露天开采设计理念,创建了露天矿山深部强化内排追踪压帮边坡稳定控制开采技术,为露天煤矿安全高效低碳绿色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这些成果在巴基斯坦塔尔II块露天矿、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矿、新疆准东露天矿等国内外50余座露天矿成功推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0亿元。 凭借这些项目成果,王东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8个奖项。潜心钻研的同时,王东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年来累计指导博士生13名、硕士生48名,他还积极探索“科教、产教双融合”理念下的地矿类人才培养,为新时代采矿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张鑫:潜心基础研究 为科技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在暗物质和宇宙早期结构形成方面提出新的探测方法;在东北大学从零开始建立起宇宙学等学科;在《自然·天文》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被引用8600余次……作为科研工作者,东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辽宁省宇宙学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鑫成果颇丰;作为教师,张鑫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建立起一支活跃的宇宙学研究队伍,有力推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科技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东北大学建筑学馆4楼西侧的一间办公室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辽宁省宇宙学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只要不出差,张鑫多数时间都在这里阅读文献、与学生探讨研究进展,或者进行理论推演、数据模拟实验及论文撰写。张鑫团队近些年来取得的诸多科研成果,都在这间办公室里经过大家反复推敲、论证,逐渐成形。然而2008年张鑫刚到东北大学物理系任教时,学校并没有人从事宇宙学相关研究。张鑫组建教师团队,开始建设宇宙学、引力理论等学科,并作为东大物理学科带头人相继申报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物理系从事宇宙学研究的师生达到近50人。 基础理论研究往往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张鑫的带领下,师生们在揭示宇宙起源之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求索。前不久,张鑫团队提出多个暗能量理论模型,解决了相互作用暗能量理论的扰动不稳定性问题,提出同时探测暗物质和第一代星系的新方法,构建了背景中微子引力结团计算的新方案,成果获得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此外,张鑫还主持了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专项项目,为中国科学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大规模模拟样本支持。 张鑫在不懈攻坚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物理系与高水平科研单位的科教合作,创建“钱三强英才班”和“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近五年,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讲授四门课程,将学术前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毕业的学生中已有15人在高校任职,传承着这份严谨治学、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杨天华:为解决绿色低碳发展技术难题不懈努力 早上8点30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杨天华来到实验室,对学生们的科研试验进行现场指导。身穿白色洁净服、手持笔记本,杨天华在反应釜旁观察并记录数据,时不时地转动机器按钮,为学生演示如何调整温度和压强。“现在所做的是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航空燃料的研究,还有多项技术并未突破,需要和专家学者共同分析探究。” 深耕生物质清洁高效热转化领域27年,杨天华始终致力于生物质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秸秆生物质是储量最大的碳资源,不仅可以燃烧发电,经热化学处理后制成的产品还能应用于化工领域。“我们国家的秸秆量大,全部还田容易引发病虫害,还会影响来年庄稼出苗的速度。”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秸秆的作用,杨天华开始着手进行实验。与以往的热解方式不同,杨天华选择水热液化的方式,将秸秆进行加热加压。高温高压的情况下,秸秆转化成液体燃料。经过反复试验,2011年,杨天华首次成功提出木质纤维素联产乙醇及航空芳香烃转化路径,破解了热转化过程中难度大、成本大的问题,获得了高密度、低冰点的生物航空调和燃料,填补了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除了将秸秆生物质用于航空领域,她还研究出燃煤耦合生物质机组灵活低碳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将煤炭、污泥和秸秆混合,进行燃烧发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煤炭燃烧发电需要进行脱硫,增加额外处理成本,而秸秆生物质燃烧发电时,因含有碱金属导致灰渣熔点降低,易造成锅炉壁面的积灰结渣,导致锅炉热效率降低。”杨天华说,将二者进行混合燃烧反应后,既能实现煤炭的部分脱硫,还能解决秸秆燃烧积灰的问题,若与气化技术相联合,能够实现气化发电综合效率大于75%。 “为解决绿色低碳发展技术难题不懈努力,开展创新技术攻关,是职责也是使命。”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杨天华还一直奋斗在育人的道路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牵头创立辽宁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多重资源整合优势,实现了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的产学研联盟,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孟德军:创新研发更具实用性的铁路信息系统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用自身所学,创新研发出更具实用性的铁路信息系统,推动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所研发一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孟德军对记者说。 25年如一日,孟德军始终奋战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将信息技术与铁路运输不断融合升级,助力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标准革新和运输组织的流程优化。 为了解决货运日班计划计算量大的问题,孟德军主动承担起实现软件编制自动化的任务。白天带领团队编程解码,晚上在图书馆研读相关书籍,在短时间内研发出《货运日班计划自动编制程序》,让计划编制人员从7人减少到1人,作业时间从7小时压缩至4小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该程序后来被纳入《铁路货运日班计划管理系统》,在全路18个铁路局进行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一等奖。 “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孟德军说。2013年,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提报的站场图上需要直接选中信号机、股道、道岔等符号,以此来标注施工影响范围。如何让信息系统自动提取识别图纸上的符号?这给孟德军出了一道难题。于是,他产生了自己编制这类建模绘图软件的想法。作为企业程序员大多从事的是应用软件研发,对于设计类的基础软件并不擅长。因此他下定决心,利用业余时间从头学起。在无数次的测试试验后,铁路工程图形符号以及专用图档文件格式终于被研发成功。这不仅改进了传统工作流程,也实现了信息共享,该模式在《铁路营业线施工计划管控信息系统》以及《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综合查询系统》中被采纳应用。 如今,孟德军更加注重软件研发团队的建设,通过搭建软件源码仓库,开展技术交流,分享软件研发经验。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他总是耐心教导,精心准备培训内容,编写练习项目。“作为一名信息开发研究人员,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全部传授给青年人,为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孟德军说。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姜兆彤:推广草莓种植技术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 每年一入冬份,大街小巷的“丹东九九草莓”成为最热门的水果之一。“丹东九九草莓”以色泽鲜亮、芳香味甜著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丹东东港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其种植草莓的经验也让大家争相学习。关于草莓种植,总是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姜兆彤。 姜兆彤是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91年从丹东农校毕业后,便与草莓结缘。33年里,他一直致力于草莓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草莓高产高效生产和配套栽培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让草莓真正成为帮农民致富的“票子”、丹东农产品的“牌子”。 “草莓的品种有很多,如何能让草莓种苗更适合本土发展才是关键。”为此,姜兆彤带领科技团队,开展草莓新品种对比试验,先后引进氰氨化钙等消毒剂,破解土壤重茬问题;试验示范、推广以虫治虫、生态防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为草莓安全可持续生长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土壤消毒方式,他开展草莓秸秆还田项目,让生态草莓种植得以完善。同时,他利用温室空间,大力推广草莓绿色立体种植方式,建造标准日光温室,倡导农户应用脱毒苗,充分发挥草莓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及辐射作用。目前,东港市草莓新优品种推广应用率已达100%,脱毒种苗及二代三代优质苗木推广应用率占总生产面积90%。 为让农民更精准地掌握草莓种植技术,姜兆彤组织开展草莓生产技术培训班,广泛宣传推广新优品种,传授反季节栽培、人工补光等20多项先进技术。仅2023年度,姜兆彤就举行现场技术观摩培训会二十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截止目前,东港市草莓面积达到20余万亩,产值60亿元,草莓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户均增收5万余元。 “对于我们做农业的,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求,就是工作的最大动力。”姜兆彤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推动东港草莓产业发展,是他的责任,也是他不断前行的目标。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丨赵洋:做极限深潜中的奋斗勇士 2024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其中提到了“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总书记的话令人倍感振奋,让我们科技人员更加坚定信心,激励着我们勇攀高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心情激动。2016年“奋斗者”号研制立项,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下潜马里亚纳海沟海底,四年里,赵洋带领团队奋力攻坚、紧密合作,为“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研制与海试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提到2016年初接到任务的场景,赵洋仍感慨万千:“那时的心情真是既激动期待又紧张忐忑。”控制系统相当于“奋斗者”号的“大脑”,负责接收潜航员的操纵指令,展示载人潜水器各设备的运行状态,驾驶员根据系统反馈信息,进行决策操作。如何大幅压缩控制设备体积,让载人舱内部空间变小,但乘员人数不变?如何在万米下潜时间久、深海环境未知的情况下,提高系统智能性和潜水器的灵活性?如何让潜水器经受住巨大的海水压力,又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人员和潜水器安全?作为“奋斗者”号控制系统负责人,这些技术难题都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那时脑子就一个念头,一定要做成!”赵洋告诉记者,技术攻关时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常态。总体设计思路不断打磨完善,设计细节反复修改验证,就连紧固螺丝的方案都换了好几次。在这样的“重压”下,赵洋带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研制出的高性能智能控制系统极大提升了“奋斗者”号的智能化、安全性和精准观测水平,为我国开展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技术和信息支撑。 2022年11月10日,赵洋作为右舷科学家试航员与其他两位潜航员驾乘“奋斗者”号,亲自下潜到10909米的深渊海底,验证了潜水器及控制系统的优异性能,顺利完成了岩石、生物抓取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作业任务。那一刻,赵洋的眼睛湿润了。赵洋说:“我能亲身验证自己参与设计的载人潜水器,并见证它的成功,那种自豪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带着科研人员的初心和使命,赵洋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用热情与无畏迎接更大挑战。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高荣锦:以技术创新推动石油勘探实现新突破 “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就是要将毕生所学应用到石油勘探领域,找到更多石油储备,降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所副所长高荣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怀揣理想,一头扎进石油勘探行业,专心只干一件事——找石油。 深耕辽河坳陷油气勘探13年,最让高荣锦感到自豪的是2018年,她带项目组在盘锦兴隆台构造带中生界发现亿吨级规模增储,该发现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石油年度油气勘探十大发现”。 在辽河油田这种成熟探区找石油并不容易,但高荣锦并没有退却。她说:“科研人员永远面临考验,兴隆台构造带是典型的富油气区带,在这样一个老区搞勘探,除了技术上的创新,更要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 中生界是教科书中典型的勘探禁区,为了探索“禁区”中含油气的“蛛丝马迹”,高荣锦每天来回翻看资料,213口井、142个试油数据、400多张地震剖面全部清楚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最终,高荣锦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带领项目组将中生界作为目标层段,完成六轮井位论证,拿下一个亿的三级储量,真正打开了一套新的含油层系。 工作以来,高荣锦在石油勘探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她首次提出了“中生界具有岩相控储、物性控藏、有效储层控制油气富集”地质理念,率先建立了“复杂岩性潜山地震”预测方法,创新形成国内领先复杂砾岩储层评价技术,探井部署成功率提高12%,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2.7亿吨。针对多元潜山复杂地层结构刻画,高荣锦首创高陡逆断层处理解释一体化模式,圈闭刻画的效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这些年来,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获国家发明型专利1项。 如今,高荣锦已从那个对石油勘探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她的钻研与坚守,激励着更多石油人在岗位上不断创新,助力我国石油勘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苗治全:突破“卡脖子”技术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铸造 深冬的夜晚,窗外已是万家灯火,但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苗治全仍在埋头工作。“去年有些项目还要收尾,今年的一些新项目也要抓紧实施,所以这段时间格外忙。”苗治全说,每当有项目进展到中试的紧要关头,他们团队就会更加忙碌。 虽然工作节奏紧张,但苗治全感觉自己的付出特别有价值。苗治全1992年大学毕业后到沈阳铸造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那时起便开始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苗治全不怕苦、不怕累,有想法、有闯劲,30年如一日,始终扎根科研一线。他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 辐射防护用系列特殊钢材料研发过程中,苗治全更是冲锋在前,从材料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做了大量基础性研发工作。当时公开的文献资料极少,查阅资料不像现在这么便利,苗治全只能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但苗治全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他无数个日日夜夜埋头苦读,将一个个技术难题反复论证,最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辐射防护用系列特殊钢材料。该项目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苗治全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步,而是继续埋头苦干。这些年,他带领团队围绕高导磁钢铁材料最大导磁率、剩磁和磁感应强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出高导磁磁轭铸件产品及制造技术;对高耐磨钴基合金的耐磨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考核,开发出高耐磨钩爪、连杆铸件等产品及制造技术……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秦山二期、三门、海阳和石岛湾等三代核电机组,也因此获得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苗治全说,今后,他将带领团队继续投入高端精密铸件研发,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铸造。
  • 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郑文静:27载深耕水稻科研领域破解“卡脖子”问题 临近年关,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郑文静的工作节奏愈发紧凑。刚从杭州参加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大会,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抗瘟基因鉴定标准修订及海南水稻杂交计划设计等工作中,为接下来的冬季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做准备。 从实验室到田间,郑文静已在农业领域深耕27载,她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水稻育种事业,解决了我国粳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卡脖子”难题,为辽沈大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和创新动力。 27年间,郑文静躬身于田间开展品种选育。春季,她踩着冰凉的稻田水在试验田安排插秧;夏季,她顶着炎炎烈日,忍受着蚊虫叮咬在水田做人工剪颖杂交;秋季,她带领团队趟着露水下田选种收获;冬季,她前往海南开展南繁工作,春节假期也常在水田劳作中度过。长年累月的水田工作使她患上了慢性肾炎和关节炎等疾病,每天需要服药来控制病情,可即便如此,郑文静服务“三农”的初心从未改变。 2010年秋季,东北三省的水稻生产中突然爆发大规模稻瘟病,这引发了郑文静的深思:如何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又确保其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为此,郑文静带领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从北方粳稻中率先挖掘出一个抗稻瘟病基因——Pi65。 科研攻关永无止境。在成功克隆Pi65基因后,郑文静又继续带领团队定位了Pi67、Pity269等一系列与水稻抗病性关联的基因,并建立起完善的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技术,从而实现了对水稻的精准抗性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粳稻抗病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 在科研工作之余,郑文静还担任沈阳农业大学及省农科院的硕博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她将自己的科研思路、育种理念、品种选育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滴滴汗水换来累累硕果。多年来,郑文静的科研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20余项,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近日又被评为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谈及今后工作,郑文静坚定地表示,将更好地服务“三农”,为端好“中国饭碗”贡献辽宁力量。
  • 2022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张永波         张永波,1964年1月出生。他从事农作物种子科研、繁育与农技推广工作,在育成玉米新品种“科航6号”和“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铁豆37号选育与应用”项目中贡献突出。         在辽北、内蒙等地区推广铁豆37号、铁丰29号、开育12号等大豆百万余亩,推广高粱铁杂12号十万余亩。他作为希森6号马铃薯北方区推广项目主持人,累计推广种植8.9万亩,总增产11300万公斤,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辽北单产历史记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产增收做出了显著贡献。         他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农业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主编了22万字《农改实践手册》,创造“成员界定因村而异”、“股权设置一村一策”的典型经验,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为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获农业部重大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