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郑文静:27载深耕水稻科研领域破解“卡脖子”问题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5日

临近年关,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郑文静的工作节奏愈发紧凑。刚从杭州参加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大会,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抗瘟基因鉴定标准修订及海南水稻杂交计划设计等工作中,为接下来的冬季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做准备。

从实验室到田间,郑文静已在农业领域深耕27载,她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水稻育种事业,解决了我国粳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卡脖子”难题,为辽沈大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和创新动力。

27年间,郑文静躬身于田间开展品种选育。春季,她踩着冰凉的稻田水在试验田安排插秧;夏季,她顶着炎炎烈日,忍受着蚊虫叮咬在水田做人工剪颖杂交;秋季,她带领团队趟着露水下田选种收获;冬季,她前往海南开展南繁工作,春节假期也常在水田劳作中度过。长年累月的水田工作使她患上了慢性肾炎和关节炎等疾病,每天需要服药来控制病情,可即便如此,郑文静服务“三农”的初心从未改变。

2010年秋季,东北三省的水稻生产中突然爆发大规模稻瘟病,这引发了郑文静的深思:如何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又确保其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为此,郑文静带领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从北方粳稻中率先挖掘出一个抗稻瘟病基因——Pi65。

科研攻关永无止境。在成功克隆Pi65基因后,郑文静又继续带领团队定位了Pi67、Pity269等一系列与水稻抗病性关联的基因,并建立起完善的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技术,从而实现了对水稻的精准抗性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粳稻抗病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

在科研工作之余,郑文静还担任沈阳农业大学及省农科院的硕博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她将自己的科研思路、育种理念、品种选育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滴滴汗水换来累累硕果。多年来,郑文静的科研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20余项,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近日又被评为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谈及今后工作,郑文静坚定地表示,将更好地服务“三农”,为端好“中国饭碗”贡献辽宁力量。

(调宣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