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术
  • 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论坛召开 12月11日,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论坛在大连海洋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学会青科工作委员会和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承办,学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职工大学及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等10余家单位委员、代表和师生参会。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智军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副局长李青平、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本部详细设计部赵伟龙、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之凡、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禹娜分别作《新编目标型船体规范净尺寸方法解读》《船舶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方案规划》《聚能型装药对水下目标高效毁伤特性研究》《让思政培养与青年同行,共绘海洋强国新篇章》专题报告。论坛共计收到投稿50余篇,经过学会青科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 本届论坛为辽宁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思想交流平台与才华展示舞台,有效促进和激发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致力于培养未来船舶与海洋领域内的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力量。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会议召开 12月7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会议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邀请省内相关领域临床医生与理工院校、研究机构的工科专家等45人共同参与,围绕心血管领域面临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国哲教授主持,围绕“医工创新成果转化案例总结与展望”“临床实践中的医工问题与转化思考”“心血管疾病医工融合探索与讨论”三个主题进行讨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沈阳市辽中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分别带来最新临床试验介绍和冠脉、高血压介入经典案例,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与思考。针对各案例所提出的问题,现场的医学及工科专家各自提出基于不同领域的理解并相互沟通交流。东北大学徐礼胜教授、东软智能医疗科技研究院彭成宝教授、沈阳药科大学胡海洋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智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赵奎教授及大连理工大学常洋洋教授分别介绍了无创信号采集、人工智能、3D打印、因果推断、大模型研发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的基本原理及在心血管领域中的最新研究,为参会者开拓了更广的视野及更多思考的角度。全体专家共同讨论、制定2025年度专委会学术活动计划,拟围绕明确的临床问题,分方向进行深入的创新交叉研究及成果转化。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表示,医工融合是当今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的资源与机遇,为解决复杂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案。 专委会注重医工问题的提出、融合与转化,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交流和沟通,组建心血管领域创新团队并实现临床转化,解决临床面临的主要难题。下一步,专委会也将继续努力搭建高质量医工学科交流的学术平台,为推动医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疾病诊治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 辽宁省水产学会举办“提升水产品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质量创新技术研讨会” 为提升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品质,促进水产品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际应用,12月4日,辽宁省水产学会在大连举办“提升水产品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质量创新技术研讨会”。省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 学会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海洋食品技术岗位推广教授刘承初作学术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几大类水产品加工和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前景,并着重分享了对几类水产致病菌的防控手段,以及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成果。报告结束后,刘承初教授与参会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度对话,针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全流程质量控制、超高压技术应用、水产品出口等热点问题,提供了专业且细致的解答。双方围绕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国际标准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促进了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开展有助于加强水产链条质量控制整合,为辽宁省海水养殖和加工等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和发展方向。  
  • 2024年辽宁省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在大连召开 11月30日至12月1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辽宁省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辽宁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福东主持会议。会议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 会上,辽宁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冯东昕作题为“数字赋能 构筑辽宁防洪减灾智慧防线”的主旨报告。报告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的“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的工作要求,通报了我省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谋划了我省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装备,明确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助力我省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水利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题为“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特邀报告。报告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的现实情况,从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集约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完善预警预报发布路径与机制、加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大型城市极端暴雨洪涝应对的科技支撑7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我省加强城市防汛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作题为“水工岩石力学与库坝安全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围绕渗流与变形诱发的库坝安全问题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两项技术”(渗流变形耦合分析理论,库坝渗流分析与控制技术和水工岩体变形稳定控制技术)及其在白鹤滩、锦屏、溪洛渡、三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上的成功应用,为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与渗流破坏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弛作题为“洪水预报调度知识挖掘技术与应用”的特邀报告。报告分析了洪水预报的不确定性对防洪调度的影响,提出了适应不确定性的技术手段,阐述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知识平台的构成和洪水预报调度方法,为实现我省洪水预报和调度决策自动化提出了发展思路。 报告后,大会颁发2024年辽宁水利科学技术奖证书并举办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展。12月1日,9个分会场进行专题学术交流。 来自省水利厅机关及厅直单位,各市、县水利(务)局领导同志;学会理事,各分支机构委员,市级水利学会及单位会员代表近400人参加会议。
  • 辽宁足球比分到营口地区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推广培训活动 为认真落实“双进双促”专项行动,12月6日,辽宁足球比分积极组织省级学会、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到营口老边区、盖州市、鲅鱼圈区3个县(市)区开展“科技社团助企新突破专家行(老边站、盖州站、鲅鱼圈站)”活动,为当地相关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合作社成员、种植大户等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推广专题培训3场。 本次培训由省作物学会、营口市科协主办,老边区、盖州市、鲅鱼圈区科协承办。培训采取理论技术解读、实际案例分析、现场问题解答及互动交流的方式,邀请辽宁省作物学会刘慧颖研究员、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可降解研发部研发工程师陈雷两位专家,分别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田残膜污染防控措施及法律法规、生物降解地膜科学使用等方面为与会代表作了讲解。让大家了解到使用普通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和耕地保护问题,强化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怎样分辨市场上生物降解地膜的真假等。最后,授课老师为农户进行了现场答疑。 本次培训为营口地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广大农户对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认知,加快该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推进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传统PE地膜实用技术的步伐,为解决农业塑料“白色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助力。 足球比分学会部、省技术转移促进会、省技术经理人协会及营口市科协、相关县区科协、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乡镇企业代表、所在地农户代表等14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营口市科协副主席胡昱主持本次会议。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肝病多学科诊疗与细胞学研究专委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在沈召开 11月2日,由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肝病多学科诊疗与细胞学研究专委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承办的“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肝病多学科诊疗与细胞学研究专委会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丙肝消除管理培训班”在沈阳召开,来自省内的25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以“提升疑难重症肝病诊疗能力”为核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围绕各种类型肝病的诊疗、管理、预防及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新发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热点问题,邀请辽宁省内感染、重症、影像、移植、介入、药学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到会并作专题报告,对本领域的前沿及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等四位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荣宽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仁彧、崔巍等多位教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吴云海教授、孙胜男教授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就当前肝病领域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专委会主任委员章志丹教授总结了专委会既往工作,并对未来工作内容进行了展望。 接下来,专委会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手段来应对肝病的挑战,为肝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继续保持学术交流的热情和合作精神,共同推动肝病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育龄期心血管疾病女性健康教育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大会召开 11月9日至10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育龄期心血管疾病女性健康教育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围绕孕产及生殖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度交流,线上线下共计52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沈阳菁华医院产科主任葛静教授主持,沈阳菁华医院院长李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尚丽新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孕产期母儿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侯明晓教授致开幕辞。11月9日,会议聚焦妇产科领域,邀请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志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教授等专家共同探讨了羊水栓塞、前置胎盘、生殖免疫等重难点问题。11月10日,会议聚焦生殖医学领域,邀请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银铎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邵小光教授及沈阳菁华医院专家团队围绕辅助生殖领域的复发性流产、卵巢功能不全、薄型子宫内膜等难点问题,结合实例,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提高试管助孕成功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目前生殖及妇产领域医学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诸多难点。未来,专委会将在主委葛静教授的带领下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广大同仁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妇幼保健及遗传细胞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召开 10月24日至26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妇幼保健及遗传细胞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沈阳召开,专委会全体理事以及从事妇产科、妇幼保健专业相关的医务人员2.1万余人次观看了本次会议。 本次学术会议邀请来自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的产科、超声科、遗传科、生殖医学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立足产前诊断专业领域,从临床、检验及影像学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系统的总结,分享临床经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为临床实际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提高了辽沈地区相关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未来,专委会将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义诊等活动,为广大相关医疗工作者搭建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的重要平台。
  • 2024辽宁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会议在沈阳召开 11月9日至10日,由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人工智能鼻内镜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的“2024辽宁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会议”在沈阳召开,来自省内外相关专业的150余名医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白伟良教授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莉莎致开幕辞。白伟良教授介绍了咽旁间隙肿物的多种治疗方法、微创手术病例展示及手术材料的新进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马秀岚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朱冬冬教授分别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对耳科疾病、鼻部疾病作了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浩围绕全域增强感知方法和高效自主控制方法两方面内容阐述了柔性手术机器人技术及其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玉和教授带来了咽鼓管功能障碍临床诊疗新进展。其他来自省内外多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专题演讲,内容涵盖了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头颈外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与会嘉宾围绕近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步,及目前仍未解决的临床需求展开了讨论。 会议自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逐渐发展成为“多中心、全方位、专业化”的耳鼻咽喉学界盛会。会议进一步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耳鼻咽喉学科的学术发展,也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启发与方向。
  • 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举办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 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主办,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职业教育委员会、省高校图工委信息技术应用组、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的“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在鞍山召开,来自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的100余名业务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 开班仪式由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杨凯主持。辽宁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锡钢,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在开班仪式上分别致辞。培训班特邀《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初景利教授,延边大学图书馆馆长崔香淑教授,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邢军分别以《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夯基蓄能,向“新”而行——延边大学图书馆创新服务探索与实践》《区域协同下的辽宁省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为题进行授课。专家分别从图书馆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延边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经验和辽宁省图书馆资源建设、流动服务、阅读推广、地方文献等创新服务平台应用等方面对学员开展了培训。在交流环节,参培学员分享创新经验,探讨未来各级各类图书馆间开展创新性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明晰了未来图书馆要在服务工作中“求新”“求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用户服务需求,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能,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社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为辽宁振兴新突破贡献文化力量。